《龙裔文学》集锦0013   陆青和长篇小说《爱是恒久忍耐》 作者:陆青


《爱是恒久忍耐》故事梗概

主人公杨毅留美学成归回国后受聘于海德市健安人寿保险公司,成为精算部经理。因他人品端正、事业有成, 备受当地的房地产泰斗江彦宗欣赏。江彦宗白手起家创办了江丰地产。江彦宗有三个儿子,江之风、江之雨和江之水。江彦宗因种种原因对三个儿子相继失望,于是打算让杨毅成为自己家族事业的接班人。江家三公子之间为谋取家族事业及财产继承权互相残害。而杨毅的意外出现立刻成了三兄弟的眼中钉,并设下圈套陷害杨毅。杨毅历尽千难万险在曾婉彤、张晓波以及江岚等人的多方保护搭救下脱离迫害,化险为夷。

张晓波是健安人寿的精算师,杨毅的同事。他为人正直、见义勇为。他爱上了同为精算师的方琛。方琛出身名门,爸爸是美院的教授。方琛在上高中时就爱上了爸爸的学生,王灿。王灿品学兼优,也深爱着方琛。但因留校一事遭到室友谭学俊的诬害被学校开除并坐牢。他出狱后为了不牵连方琛,远走他乡,去美国专攻建筑。尽管二人失去了联系,但仍彼此默默相爱。方琛更是执着地等待王灿的归来。时间一晃就是八年。在这期间,海德又来了了一个风云人物,叶大全。叶大全在一次金融研讨会上邂逅了方琛,并全心全意地爱上了她。叶大全不仅在金融界颇具影响力,并且把他的商业版图向海德房地产市场扩张,几乎击垮当时由江之风和江之水掌舵的江丰地产。叶大全因此遭江之雨谋害身亡。

江之风从小就被父亲冷落并遭到两个弟弟的欺凌。后来他爱上了他伯父的养女江岚。江岚是伯父亿万家产的唯一继承人,江之风也想借此出人头地。不料遭到江之水的染指。江之风多次设计想要除掉江之水,不幸弄巧成拙,反致被意外卷入的江岚受到伤害,双耳失聪。江之风仍不罢休,雇凶杀人,未果,入狱。江岚在对杨毅的营救中,与杨毅擦出爱的火花。王灿学成回国后,历尽曲折,回到了方琛的身边。二人之间的爱情从未改变。

作者打破传统观念,抛开人在社会及道德水准上的是与非,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心的叵测和人性的复杂。同时,小说通过主人公对爱情无怨无悔的追求,在感情纠葛中的痛苦挣扎,以及为爱所做的忍耐及痛苦决择,深入探究爱的真谛。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文笔诙谐幽默。

 

精彩片段

“方琛,你爱我吗?”叶大全一改满脸的嬉笑,认真地问道。其实,这个问题方琛已问过自己无数遍:她到底爱叶大全吗?如果有一天王灿和叶大全同时站在她面前,她会去拥抱哪一个?她珍惜叶大全对她的爱情;她着迷于他的的谈吐、学识和风度;她更欣赏他对病重妻子的不离不弃。这个男人身上有着一般男人根本不具备的金子般的品德。可同样是这个男人,这个外表谦逊、节俭、从不张狂的男人怎么可能在职场上以强欺弱、偷税漏税、背负无数骂名呢?他到底有没有做亏心事?他又跟什么人结了仇以至于要雇保镖保命?难道他大笔大笔向社会的捐献并不是出于善心而仅仅是为了作秀?

方琛眼神中的疑惑没有逃脱叶大全的眼睛。

“琛,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叶大全的目光温暖柔和。

“大全,其实有些事,我本不该问,但是我实在受不了网络、报章上对你的种种负面报道。我对此真的有些担心。”叶大全听后点了点头:“方琛,你的顾虑没有错。我能理解这些东西灌进你的耳朵里,你肯定会不舒服。抱歉,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我没有能力保护你。”叶大全真诚地说道,“我不是没想过这些问题,但我一旦置身于商场,我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当作了战场。相信你一定听说过‘商场就是战场’这句话。那就是我职场生活的写照。一上这个战场,我就会像一个士兵一样不由自主地为守住我的阵地而厮杀;我也会为拓展我的疆域而出征。有时,我甚至会有些不择手段。我这么好战也许是因为我的血管里流着蒙古人血的缘故吧。当我累了的时候,我也想停,可停不下来。”叶大全说到这里突然眼中闪现着泪光。方琛再次抱住叶大全,她感谢这个男人在她面前卸掉所有面具,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至少当你累的时候能让你停下来歇歇。”方琛心中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

“方琛,谢谢你。有你这句话我已知足了。我这辈子做得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女人带进了我的战场。虽然她没有跟我一起冲锋陷阵,但是他看见过我流血的伤口。她为我敷药、为我包扎,并在我头脑最热、最不理智的时刻一把拽住了我,让我重新冷静下来。要不然我早就当‘炮灰’了。”叶大全从方琛的怀抱里抬起头来,深深地看着方琛的眼继续说道:“女人是水。你们应该是林间的溪水,温婉、缠绵,去享受岩石为你们铺好的路,而不应是消毒水用来冲洗男人流血的伤口。我对不起我死去的妻子因为我没有让她享受一天作为女人应该享受到的东西。我要在我今后爱人的身上加倍补偿。”说到这里,叶大全紧紧抱住方琛,深情地说道:“如果今后我有幸能娶你做我的妻子,我发誓要让你成为天下最幸福的女人。”方琛没有说话,泪珠悄然滚落下她的面颊。



 

作者简介 

陆青: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旅美作家CWAA有声频道”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为作协主播,目前担任嘉宾主播。文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MBA)。著有长篇小说《爱是恒久忍耐》(笔名:河砂)、科幻系列小说《精灵行动》、中篇小说《炼爱》、剧本《风虎云龙》、微小说《软禁》、《特殊礼物》。在文学创作领域以外,喜爱绘画和舞蹈。曾有多幅油画作品参展。

 

《龙裔文学》集锦0012 张挺的长篇小说《弑爱》 作者:张挺



作品简介

 

    蜜月旅行的最后一天,当红言情小说家夏漫的丈夫意外死于夏漫的枕边。该事件发生之后,夏漫的新书《完美恋人》一跃登上新书销售榜第一名,因为小说的结尾和这起意外一模一样。所有人都怀疑夏漫是凶手,唯独警察李伟却不这么认为。随着调查的深入展开,夏漫走红之谜被意外揭开,凶手永远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作者简介

    张挺,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终身会员。职业编剧、作家。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编剧专业硕士。国际编剧协会成员。主要从事中英文影视剧本的创作工作,曾参与国内外多部影视作品的编剧工作。作品涵盖剧本、小说、散文、影视评论等诸多领域。在国内外报刊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代表作品有电影《了不起的小家伙们》、英文剧本《Princess Angela》。擅长以女性题材为主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和美剧风格的影视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作品有:《一婚了之》、《谋爱》、《弑爱》。

    已上映电影作品有:院线电影《一生有你》、互动电影《当我醒来时》。

章节选登 

引子 

从此刻开始,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我是夏漫,所以你就是夏漫。我爱着的人,也将是你所深爱的人;我恨着的人,也将是你所痛恨的人。你将悲伤着我的悲伤,快乐着我的快乐,痛苦着我的痛苦,并且,将,与我一起分享一个惊人的秘密。

嘘,你准备好了吗?

这是我们的秘密,请永远不要说出去。

2013年4月9号那一晚,夏漫是在浴缸里度过的。

        那一天,夏漫在同一家酒店订了三间房,并分别去了另外两家酒店晃了一圈,再换装后以男人的形象进入了自己最初订的那个房间,再也没有出来。

        我承认,作家的脑回路我有点跟不上。我看着酒店的监视器里,夏漫戴着一个贝雷帽、一个超大黑色口罩、一个大黑框眼镜,围着一条米色大围巾出门。夏漫没有乘坐电梯,而是走了消防通道,走了整整十七层,然后离开。

        夏漫离开酒店之后,分别去了虹口万豪入住,普陀区的海友酒店入住。都是以正大光明的方式进入,走消防通道的方式离开。所以在那两个酒店的监控镜头里,都有了她进入的影像,但是没有离开的影像。

        夏漫回到第一个酒店第一个房间的时候,换上了一套男人的西服,戴了一顶男人的黑色礼帽,并换了一副黑色圆形黑框眼镜,从大堂进入的。

         很坦白地说,夏漫的变装并不专业,像极了低劣的模仿秀。但是如果不是特意注意,要虚晃一枪,这样的效果还是有的。

        夏漫进入第一家酒店的时候,并未睡在酒店的大床上,而是在将酒店柜子里的被子拿出铺在了浴缸里。酒店的床上却是一副没人睡过的样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夏漫在同一天晚上用自己的名义开了三间房,并用别人的名义开了两间房,最后她睡在了第一个酒店第一间房间的浴缸里。

        当我得知这些的时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后了。那个时候的夏漫已经不叫夏漫。不,我不能将夏漫的人生提前告诉你。

       被剧透的人生,就会失去其本身存在的意义。我来跟你说一说,其他关于夏漫的事情。

         我劝夏漫离开这个城市一段时间,甚至离开她熟悉的生活一段时间,是因为我很清楚地预感到所有这一切犯罪的源头都是因为夏漫。

       庄永生因为夏漫而死。

       李果因为夏漫而死。

       至于下一个人,是谁?是死还是生,我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是,夏漫的人生是被人设计了的人生。

       这个人是谁?为何这样做?不得而知。

       不管背后的阴影有多么大,我发誓一定尽力将它拉扯到阳光下。

 

 

《龙裔文学》集锦0011 周愚长篇小说《情桥》 作者:周愚


周愚长篇小说《情桥》故事梗概

 



 

 在美国西海岸,滨临太平洋的华盛顿州和奥勒冈州之间的哥伦比亚河面上,横亘着一座桥。这座桥,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除了是连接两州的交通要道外,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因为它是由华籍工程师庞世华先生所参与建造的。而在桥的建造过程中,同时还发生了一些感人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故事。《情桥》所叙述的,就是“情”与“桥”的故事。

 《情桥》是以一个“造桥工程”和一个“中美三角恋情”双线写作而成。书的特点是全书没有一个坏人,不似一般的戏剧永远以好人与坏人两个极端来制造冲激。书中的主角真有其人,桥也真有其桥。在下笔之前,曾专程飞往奥勒冈州的波特兰,租了一辆车子,在桥上往返多次,并在两岸的桥头和桥墩下伫立良久,以感受当事人的心情,回来后方始动笔。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桥建成之日,也是情人们梦断之时,既是浪漫情怀作祟,也是一项遗恨。

 《情桥》完成后,先后在美洲《世界日报》、台湾《新生报》,及中国大陆西安的《女友》杂志连载,最后由台湾的《尔雅》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本书获得台湾华侨救国总会海外华人文学著述奖。

《情桥》精炼词句

l  今年最后一次满月。

我孤独地站在桥的北端,这座「我的」桥,至少目前仍是「我的」桥,也是我历经四年,有欢笑、痛苦;有甜蜜、辛酸;有血、有泪,似乎比整人生还要漫长的四年所得到的桥。

明天将是它正式诞生的日子,但也将是我失去它的日子。从此以后,它将是属于任何人的,而不再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了。

我珍惜这最后尚能与它有些私情的片刻,用手轻抚着桥栏,沿着微微的下坡,朝南走去。

桥下的流水,一去不回,我的思潮,却不自觉地回到了四年前。

·         

山顶上空的气流,使飞机机略有抖动。

·         

我这时的心情则极为矛盾,乃强说还有好几家公司在竸争,我想这次去只是意思意思,对乃强有个交代算了。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望能得到这座桥,因为我还从未设计过这么大的工程。

如果我能得到它又成功地完成它,将是我工程生涯中的一项突破,职业上的一个里程碑。

·         

克丽丝平时的工作态度就极为认真,这次在和她两人单独工作的情形下,我发现她尤其聪明和有过人的理解力。每次一件事情不待我说完,她就懂我的意思,甚至做得比我预期的更好。

·         

另一方面,借着这次和她单独在一起,无意中也比平时多看了她几眼。她有双大眼睛,长睫毛,黑色直发,恰怡及肩,整个来说,我发现她比原先我所看到的要更好看得多了。

·         

这个国家,是一个融合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的国家。现在我们这里共有四个人,就是来自四个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是来得早与晚而已。而且我们四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肤色。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人有权利说别人的肤色不对,也没有人有权利要别人滚回去。

·         

我又看了它最后一眼,长长的最后一眼,然后在它的身上吻了一下,对它说:“再见了,我的桥。”



周愚简介

   周愚,美国中文作家协会顾问、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前会长。空军上校。退役后,任远东航空公司业务副主任。来美后从事文学写作,著书十九册,并获得美国联合报征文报导文学首奖、中国文艺协会(台湾) “五.四”文艺奖章、世界华文文学杂志(大陆)小说一等奖等奖项。

 

《龙裔文学》集锦0010 张泉散文集——《紫藤簃》 作者:张泉


《紫藤簃》故事梗概

 

    板桥林本源家族是台湾第一大家族,《紫藤簃》中的十篇系列文章大体上勾勒出板桥林本源二房训眉记掌门人、菽莊花园老主人林尔嘉的训眉记家族的兴衰史。时序从一九○五年六月十六日起板桥林本源家族第四代掌门人,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去世后,时年三十岁的林尔嘉成为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一直到二○○六年九月厦门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老宅易主,历经百年沧桑。当年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老主人林尔嘉在紫藤簃下“汲泉瀹茗”“游目聘怀”时,有谁会想到百年后,府内“后花园”会是荆棘丛生、残零凋敝: 眉月池早已干涸,紫藤簃已经倾颓,烟云过隙,面目全非。昔日富丽堂皇、气势磅礴的府内豪宅,历经近百年风雨飘摇,会变成“废瓦颓垣”的遗宅。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对那段沉重、痛苦的历史,不堪回首,不少人选择缄默和忘却。好在残存的家人书信、照片为那段一去不复返的历史遗留下了无声的脚注和见证。


 

《紫藤簃》“一夜狂风满地春”节选

 

一九三一年四月一日,林氏府内像往日一样繁忙ꎬ 似乎没有任何异样。刘总兵把守着大门、轿夫陈德巡更后正在门房内打盹、入口内警卫“印度阿三”正面对墙壁端庄念经。楼的一层电话间无声无息、餐厅里人声叽叽、撞球房静悄悄、钢琴室里的Grand Piano正在休息,长子景仁一家住在隔壁。二楼住着二太张芰舫、三太高瑞珠。三太正在这里注意院内跑动的孩子“是否偷拔那些即将绽放的含笑花”。连接大楼与小楼的八卦楼里住着林尔嘉和他的四太陈兰谷、五太吴兰芳、六太王冬曦(东喜),六儿克恭一家住在顶楼。六太王冬曦忙着料理日常的膳食。小楼一楼住着五儿履信一家,二楼住着三儿鼎礼、四儿崇智一家。(二儿刚义也曾住小楼,一九一四年做实验时火灾,小楼部分烧毁后,搬到港仔后居住) 孩子们在府内前后两个花园里追逐、嬉戏、踢球、玩跟(follow me)。老主人林尔嘉正在紫藤簃下“汲泉瀹茗” “游目聘怀”。

突然府内大楼里传来枪声。顷刻间,人们慌乱一团、不知所措。嘈杂声中似乎闽南话、福州话、客家话、法国话、日本话、锡克语交织在一起,谁也讲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谁开的枪、为何故而开枪? 八十多年过去,至今也无完整的答案。幸好林尔嘉在当天的日记里留下了唯一仅有的记录: “仁险被御矶枪毙,大闹一场,旋如无事和平。”四月十七日复记“仁逃赴申,为日妇事”。景仁“为日妇事”逃遁上海显然与“险被御矶枪毙” 有关,但此事的原由,谁能说清?

林景仁一生“多情”与“不忠”屡见不鲜。一年前随父从瑞士返回中国的途中,夫人张福英惊奇地发现景仁还带着一位瑞士女郎同行。抵达厦门林氏府后,又赫然发现府内多了一位五岁的日本女孩,竟然是景仁的女儿。 难怪张福英几个月前(一九三○年底) 就离开了鼓浪屿林氏府。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九日(正月三日) 张福英从上海曾发信给公公林尔嘉: “今媳与夫子离居,实违父母之命,不孝大矣,但想已无夫妻之爱,做一对假夫妻,媳真不愿为”。

林景仁一生“轶事很多”,他的堂侄林衡道(长房益记林熊祥长子)在其口述回忆录中透露: “有一年景仁搭船去南洋的途中遇到船难,所幸获救。虽然没有罹难,但是他心想这条命是捡回来的,就去赌场大肆挥霍,赌输几百万元,欠债由父林尔嘉代还。于是林尔嘉便告诉他ꎬ 说他所拥有的长子部分的财产已偿债用罄,以后林家财产已无他份,要他自己去努力奋斗。后景仁前往东北谋生。在长春去世。”

 



张泉简介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文学博士。著有散文集《紫藤簃》《自别故园几经秋》《伸出蒙恩的手》《无声的侍奉》,长篇小说《离乡人》和回忆录《五零后的回眸》上下卷等九部专著。

 

《龙裔文学》集锦0009 美国《华人》杂志系列丛书·文学佳作第一部——《李岘视点》出版发行 作者:李岘


作品简介:

    《李岘视点》(Viewpointsof Lixian),收录了作者李岘自2004年至2021年以"李岘视点"专栏在美国《华人》月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该书是美国《华人》杂志系列丛书-文学佳作专辑的首部文集。总编辑马平女士评价李岘的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很到位甚至有些很犀利的分析论述,感性和理性集为一体,文字也像她的性格,快人快语,干净利索,每每看后,令人拍案称爽。"。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随笔、散记、专题。图文并茂。 


精彩片段:


作者简介:




李岘(Maria Lixian Gee-Schweiger):美籍华人、文学博士、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华文作家、剧作家。移民美国前,在中国省级电视台任电视剧责任编辑、编剧十一年。移民后在美国大学先后教授中文二十一年,并出版了长篇小说《跨过半敞开的国门》《微时代VS青春祭》,文集《感受真美国》《飘在美国》,教科书《美国律师说汉语》等著作,主编了《心旅》和《心语》两部文集。在中、美及港、台地区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并荣获多种奖项。

订购信息:

    本书由美国南方出版社于2021年12月1日推出,并在全球发行。网上订购请点击(或复制前往粘贴):

美国南方出版社发行信息: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424.HTML=

美国亚马逊:HTTPS://WWW.AMAZON.COM/%E6%9D%8E%E5%B2%98%E8%A7%86%E7%82%B9%EF%BC%88VIEWPOINTS-LIXIAN-CHINESE-MARIA-GEE-SCHWEIGER/DP/1683723996/REF=SR_1_6?KEYWORDS=DIXIE+W+PUBLISHING+CORPORATION&QID=1639513728&SR=8-6  

BOOKDEPOSITORY免费邮寄中国

HTTPS://WWW.BOOKDEPOSITORY.COM/%E6%9D%8E%E5%B2%98%E8%A7%86%E7%82%B9%EF%BC%88VIEWPOINTS-LIXIAN-CHINESE-EDITION%EF%BC%89-MARIA-LIXIAN-GEE-SCHWEIGER/9781683723998?REF=GRID-VIEW&QID=1639515330156&SR=1-4

 

“美国《华人》杂志系列丛书·文学佳作专辑”第一部序

与李岘的文字缘




我一直很佩服李岘的行动力,什么事一旦决定,说干就干, 从不拖泥带水。这不,刚跟她商议出版《杂志》丛书的计划没有几天,她的《李岘视点》一书已经编排完毕,我们“美国《华人》杂志系列丛书·文学佳作专辑”第一部书就要付梓了!

认识李岘,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我俩性格截然不同,境遇也很不相同,但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可说息息相关。

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跨过半敞开的国门》,是当年我在某华人报纸当编辑时,她每期发表的三千字文稿,由我一字字敲出来并编排的。后来此书正式出版,颇受读者欢迎,甚至我还收到一位读者连读三遍泪洒衣襟的来电。在她众多读者中,我很骄傲我是第一位用手“读”完她这本小说的读者。

《跨过半敞开的国门》出版不久,李岘又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感受真美国》。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充满激情的新作,为她对美国的了解赞叹,为她的文笔所感动,随即写了一篇《我读李岘》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的《侨报》上,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是读懂李岘的人——“在她娴静温柔、恬然雅致的外表后面,其实包藏着钢铁般的意志、顽石般的执着和火一样的激情”。这个评语, 此刻再想想,依然觉得还是挺中肯的。

2001 年我创办《华人》杂志,李岘是杂志创刊号的封面人物。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个在李岘家参加聚会的晚上。2001 年 9 月,《华人》杂志创刊号已经编排完几乎所有的文章和广告专页,但最重要的一块即杂志的封面人物我仍然还在举棋不定。因为我的愿望是封面既要漂亮,内容也足够吸引读者。我希望这个创刊号一炮打响。就在那天晚上,我猛然发现了墙上挂着李岘穿着旗袍的大幅照片,又清楚她那时正在为自己的十二集电视系列片奔忙。灵光一现,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封面人物吗?!我俩一拍即合,第二天就开始采访。一篇名为《李岘,你到底要什么》的封面访谈,加上她漂亮的照片,就在杂志创刊号上推了出来。一直到现在,我都感激她对我的支持,总记得她鼓励我的那句话:马平,哪怕就出版这十期,你就算成功了!如今,《华人》已经出版了二百四十多期,采访的封面人物有数百位, 但这本创刊号,却是我最珍贵的一期。我一直都觉得我们是有缘分的,她是上《华人》杂志封面最多的封面人物:2003 年 1 月, 她的电视系列片《飘在美国》经过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终于杀青后,我又采访了她,写出了《“飘在美国”的梦——访电视节目制作人、华裔女作家李岘及她的支持者们》,并以此向她祝贺;后来,她投身文教公益事业,成为美国华人文化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长,又一次和其他理事上了我们杂志 2007 年 12 月的封面。

李岘是封面人物,也曾百忙中帮我撰写封面故事。记得当年请她帮我采访生物工程之父、美国国家科学奖得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冯元桢教授,六千余字一气呵成的封面故事《生物工程之父冯元桢——一位文人眼里的科学家》,发表在《华人》2003 年 11 月号上。翔实的介绍、激情的评说、由衷的感慨,字字传达出对这位科学巨人的仰慕,成为最有感召力的封面故事。为此,我要再次感谢李岘!

李岘的这本新书《李岘视点》,本是 2004年开始,李岘为我们杂志推出的专栏的题目,每期发表一篇。在这个专栏里,李岘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很到位甚至有些很犀利的分析论述,感性和理性集为一体,文字也像她的性格,快人快语, 干净利索,每每看后,令人拍案称爽。只要看看这本集子的目录,我就知道她写的什么内容,篇篇印象深刻。当然,我也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我很幸运!

在这本文集里,李岘把她多年来创作大部头的间隙写下的文字分为随笔、散记、专题三个部分,每篇文章都由她精心撰写了“题记”,一是介绍当时写作的背景,一是介绍选题要点,是一段极好的“助读”文字,也是她这本文集的独特之处。

李岘是作家,我是出版人,二十年来,《华人》杂志拥有了如李岘这样的一大批作家好友。李岘是其中最勤奋的作家之一, 今天有这本书为证。

期待《李岘视点》尽快问世!期待更多李岘的新书推出!

 美国《华人》月刊杂志发行人、美国《华人》杂志丛书总编辑:马平

2021 年 10 月 28 日于美国加州

 

 

 

《龙裔文学》集锦0008  张泉新作《创作回顾》 作者:张泉

 



作品简介

记得几年前动意出书《紫藤簃》时,一位老同学曾告诫我:“都什么年代啦!国内的院士、博导们都不看书啦。要看也是电子版,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网上搜寻到,你还出书干嘛?”

我不想在此费口舌评判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利弊,但我坚信:只要人们还憧憬书架满满的恬静书斋,只要人们仍如获至宝地珍藏赠予的墨香,只要还有人欣赏装帧精美、雅致古朴的书籍,纸质书香将与文明、文化共存亡。!

我写书,因为我是属于,说好听点,那类“执著”的人;说通俗点,属于那类“一根筋”的人;说不好听,属于那类“骨子里虚荣”但还有良心的人!

这年代写书、出书难,推销书更难,难于上青天!光凭“执著”“一根筋”“骨子里虚荣”焉能扭转纸质书门庭冷落的局面?这几年的写作经历告诉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真理:“当今的时代,没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本身,焉能成为作家?”

创作需要时间、执着和锲而不舍的耐力。创作没有捷径。任何创作都会付出代价的。创作是一种不屈不饶、尝尽甜酸苦辣的经历。《创作回顾》所记录的是我在1995-2021年间断断续续业余创作小说、散文、传记、回忆录和美篇的经历。



精彩片段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开始的?对我而言,文革始于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肝炎隔离病房。窗外大喇叭震耳欲聋、楼内大字报铺天盖地、传单到处飞扬飘落。肝炎病房的病人闹着要和楼上脑膜炎病房病人搞大联合,口号声震天动地。被拒绝、阻止后,有的病人举行不定期的绝食、拒绝吃药。他们强行赶走了医生,占领了护士值班室。最后强占了太平间。在那里宣称建立了肝炎病房造反联合指挥部。

参加指挥这些活动最为活跃的就是和我同住一间病房的病人。他是肝炎病房的老病友。我进去的时候,他已经住院了一段时间。我那时本来就虚弱,加上肝炎所带来的肝痛、低烧、药物过敏、自顾不暇,连上厕所的力量都没有,哪来的“革命”激情和“造反”的劲头?这对我的同房来讲,简直是大逆不道!从此,他就变法的找茬,对我无理取闹。我的东西包括枕头、糖果经常不翼而飞;从厕所回来后,不止一次发现纸篓放进我的被褥;墙上贴的条子:消极抵抗,死路一条! 

小小的年纪,文革的第一课使我懂得这样一个的道理:要想活着出去,就得抵抗到底。别人绝食,我吃饭;别人拒药,我吃药;别人要打倒资产阶级医疗学术权威,我乖乖的接受他们的治疗。定时吃药、定期紫外线光浴使我的病情一天天减退,身体开始复原。

我把这段难忘的经历写进了“肝炎病房”的故事里。一个月后,当我走出医院大门的时侯,我那位同病房的造反派在太平间里(造反联合指挥部)又新添了猩红热和痢疾。我还真为他的病情惋惜。试想想:进了太平间的人,活着出来的能有几个?英文短篇“肝炎病房”由此产生。




作家简介

张泉,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文学博士。198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后赴英国基尔大学进修美国文学,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美国研究专业,1993年获博士学位。作品有散文集《紫藤簃》《自别故园几经秋》《伸出蒙恩的手》和文集《无声的侍奉》,以及回忆录《五零后的回眸》上下卷之外,还有长篇小说《离乡人》。英文著作有长篇小说《Expatriates》,短篇小说集《Trojan Rooster》。

 

《龙裔文学》集锦0007  孙若滨长篇小说《企鹅会飞》 作者:孙若滨



作品简介

留学美国旧金山学习动物学专业的四川籍留学生钱学杰(杰克)在研究企鹅的进化和演变历史的时候有一个新发现——企鹅的始祖曾经是会飞的鸟类(因为企鹅和所有会飞的鸟类一样有“尾踪骨”)。就在钱学杰艰苦求学的时候,开大货车的父亲在四川老家出了车祸截肢并欠下了一大笔外债。为了帮助家里还债,钱学杰不得不休学在旧金山一家豪华专车公司当司机打工赚钱。打工的过程中,钱学杰看尽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在偶然服务一位高位截瘫的华裔富豪(欧阳海岸)的时候,钱学杰认识了富豪年轻美丽的妻子(芭蕾舞者蒋红)。走进欧阳家族那幢藏着巨额财富的蓝色别墅,钱学杰瞬间就被充斥在那里的神秘姻缘和异域风情迷惑了。

长篇小说《企鹅会飞》细腻地展现美国旧金山湾区一带中国留学生、新老一代华人华侨、世界范围的商人、旅行者、移民者、艺术家、美食客等难以言表的欢愉和惆怅,回味不尽的滋味和感伤。书中的故事与作者近20年在美国学习、生活、漂泊、工作的传奇经历如影随形。这是一本可以带着它去旅行的书,有路标和风俗,有美食和客栈,有浪漫和感怀……有凄美、慵懒、冒险、奇遇、等待着去玩味。

精彩文字节选

看完电影出来,街上阳光明媚的,欧阳建议在联合街上走走。联合街又叫小欧洲街,风格独特的时装店、特色咖啡馆、星级餐馆、极品酒吧……鳞次栉比。

 “这家不错,以前我和蒋红过来。”推着欧阳走了一段路,欧阳示意我:一家名字叫“青岛啤酒”的酒吧。

在门口,我们停了下来。

“进去坐坐吧!”他用讨好的眼神看着我……

唉,我能拒绝吗?

“你很善良。”欧阳狡黠地一笑,他从我的眼睛里看到了民心可用。

我又被看穿了!

我们的“夏令营狂欢”是从吃炸鱿鱼圈开始的。

欧阳和我在外面选了一张桌子坐下,酒保已经从里面拿着菜单出来了。

“Calamary(炸鱿鱼)一份,配千岛酱。”没等我接过酒保递过来的菜单欧阳已经点开了,“他们家的酥炸鱿鱼超棒,相信我,”他回头看着酒保:“再来一打生蚝,多加柠檬!”

 酒保把脸转向我,我在看菜单,犹豫不决。

 “汉堡,你必须尝尝他们家的‘1/4磅汉堡’(quarter pound cheeseburger)”

“点得好!”酒保赞许的看看欧阳。

“Ok,quarter poundcheeseburger.”我知道错不了。

“喝点什么?”

“一小瓶青岛啤酒给这位开车的先生佐汉堡意思一下,我要一杯Kendall-Jackson ,谢谢!”靠近酒保,欧阳把一张10元的钞票隐蔽地塞到酒保伸过来收菜单的手里,“帮我搞一包‘美洲灵’黄盒的,找头归你。”

“Got it!” 酒保俏皮地用右手食指点了一下欧阳,一只眼睛微闭,亲切地挤了挤。

就这样,连二十分钟都不到,当我和欧阳举杯庆祝周末愉快的时候,蒋红的4项戒律:烟、酒、油炸、生冷已经统统被我们打破了。

“汉堡怎么样?”欧阳举着他那杯挂着冰花的chardonnay,冰鲜的生蚝也已经消灭了快一半。

 我得说这里的汉堡超棒,别忘了我可是吃瓦普奥的专家。

 “超好……”我嘴里满满的,只能轻轻地晃头做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就像在昆汀的电影《低俗小说》里,约翰·塔拉沃尔塔喝那杯5块钱的草莓奶昔。)

 “你不介意给我来一口吧?”欧阳用夸张的眼神贪婪地盯着我的汉堡,“至少一年了,没吃它,就一小口!”

“让我慎重考虑一下。”我做出一个思考的表情。

 “这半盘生蚝归你,只要一小口……”欧阳把冒着凉气的冰镇生蚝朝我的方向推了推,“炸鱿鱼也是你的……”他眼睛里满是狡诈。

“Deal!”我一锤定音,把戏推向高潮。



作者简介

孙若滨(Ruobin Sun),出生地哈尔滨。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作家、电影人、美食客。198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编导系学习,毕业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译制片配音演员工作。1994年留学美国印第安纳州州立大学英语和戏剧专业,后转入法国蓝带美食学院旧金山CCA分校学习世界美食艺术,荣获皇家蓝带学位和勋章。2001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2012年任赛克菲(北京)国际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2019年在旧金山长河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企鹅会飞》,2020年《企鹅会飞》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中国上海出版发行。

 

 

 

 

《龙裔文学》集锦0006 洪萍新作《美国日记》 作者:洪萍



作品简介

《美国日记》,日记体,全书14万字,由"新冠疫情"、"黑人命贵"、"2020大选"和"权力交接"四个部分组成。2021年8月由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全球亚马逊等网络可购。

"黑人命贵",是2021年5月至6月补写的一篇手记,叙述的是2020年5月底至10月初疫情之下、大选之前的美国时局和众生,并记叙了“佛洛依德”案件在2021年的结局。

"新冠疫情"。61篇日记记录了2020年3月至5月新冠如何在美国越演越烈,从上至下美国人如何为了自由怠慢疫情,又如何转变态度;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党争和抗疫中如何站队。随着疫情扩大,美国政治体系各层级之间的分裂和党争也愈加明显。

"2020大选"。从10月2日特朗普感染新冠,到11月7日媒体宣告拜登当选为第46届美国总统,15篇日记记录了美国历史上最艰难的2020总统大选。

"权力交接"。34篇日记,跨度从2020年11月8日至2021年1月20日拜登就任。这期间,特朗普支持者在各州各级法院发起数十起诉讼,试图改变结果;两党之争前所未有地分裂了美国,动摇了两党制的格局;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攻击国会山,让世界震惊。

精彩文字节选

3月11日 周三 晴

今冬是四年来第一次基本没见雪的年份。盼雪,而现在已如春,天暖了,却没有花开。

病毒之花在世界开放。昨晚纽约封城、麻州进入公共安全紧急状态,我一直去看牙的Medford出现第一例,好在我下周不去那儿改约到北面的王医生另一个诊所。这算不算好运?我是好人呵呵。此刻,我等着打电话给雪城大学的一个孩子,他室友从华盛顿州回来后开始咳嗽发热甚至呼吸困难,他说他也感染上了。他妈妈在上海急死。虽然我跟她似乎时好时坏,因为我们互相不是对方的菜吧,与有生意味道的女人合不来,可此时我应该关心。我给孩子发过几次短信打过几次电话,可他不回不接,我想起他妈妈说他只愿跟美国人联系,呵呵,难怪在我家也只是跟在AL前后左右。18岁,被美国洗脑的孩子,现在恐怕想家了啊。他妈妈说不通航,孩子也回不来。哎,我再打个电话去。

还是没有接电话,我得告诉他妈妈。他妈妈说老师在给家长上课。美国大学好多都有专门的老师管中国学生,这个老师应该是也管在中国招生的,华裔啥的。

同学在斯洛伐克,妻在北京,儿在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一家三口世界三地。本来挺荣光骄傲的事情,上月还说怕中国疫情,想在美国找暑期研究的工作多呆几个月,一下子纽约疫情更重了!更让国人不能忍受的是美国人不戴口罩不让戴口罩,世界各地发生了几起华人被打被喷清洁剂的事情,因而虚夸的中文写者声称世界涌起排华浪潮。浪潮是没有,不过我上个月去看牙医,开始我说从中国回来了,然后便被问你没事吧,然后我就渐渐不跟人说回中国之事了。我没事。可是昨天恐怕是受凉了咳嗽,怕怕,吃了维生素C和E增强免疫力,还早早睡觉,可睡不着。

我要不要换个工作?更忙更充实些。可是,不能坐地铁不能多见人,忍一忍。蚝油没有了,料酒没有了,家里都喜欢吃的萨其马没有了。我必须去中国超市啊。我去中国超市我戴口罩没人嫌弃我吧。让AL也戴,他肯定不习惯。他说,只记得几十年前他小时候打疫苗说是防天花等等,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政府在呼吁60岁以上长者和身体不强壮者准备宅家过一阵子。刚听说工作中认识的马先生已经回到瑞士。一月底他带亲戚家一个12岁的女孩来波士顿学校面试,遭遇中国疫情回不去,他只好租了房子,准备替女孩办旅游签证延期,还没开始办,这不,美国疫情越来越重。现在,女孩子已经被送回北京家中,他也安心,于昨天,回到瑞士他那广阔田野、能看见马群欢跑的家。



作者简介

洪萍,女,中国国内前资深媒体人,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CWAA有声频道主播;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电台、电视台主持人,国家公派澳大利亚和美国访问学者,现为律师助理,居住于波士顿;文学作品散见于《新民晚报》、《安徽文学》、《海南日报》、《联合时报》等报纸杂志和各文学网站。

 

《龙裔文学》集锦0005  郭熙新著《新编应用语言学》 作者:郭熙



作品简介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放眼当今世界:语言生活丰富多彩,语言交流节奏加快;语言接触日益频繁,语言市场空前活跃;语言技术日新月异,语言产业方兴未艾;语言经济蓬勃发展,语言矛盾复杂多样;语言及其应用中的新现象让人眼花缭乱。与之相应,语言和语言应用观的多元,语言功能的扩大、语言传播的加速、语言传承的纠结、语言教学模式的更新等等,无一不促使我们对这些现象与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应用语言学从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报告、论文、著作和教材层出不穷,为应用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何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成了新一代应用语言学学人的重要使命。

精彩文字节选

新时期以来,文学语言发生了重大演变:“八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对语言的意义、价值有了超出以往作家的理解……它(八十年代文学语言)的质量,是过去(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文学语言系统无法相比的。”(曹文轩,2003)加之当代文艺学的“语言学转向”思潮,“文学语言”“文体研究”逐渐成为文艺理论界的关键词,相关成果迭现。例如,文贵良(2009)发现,阿城的《雪山》《湖底》等作品的叙事短句基本没有指人代词、名词充当的主语,并运用文艺学方法论证了这类短句体现了阿城的美学追求:着力突出意象的生动,呈现象外之意。王彬彬(2014)则以《棋王》为例,将阿城的小说语言分为三类:“文言意味浓重的表达”“白话书面语”和“很口头很凡俗的语言”,随后进行了文艺学阐释,认为这种语言上的雅俗交融与小说人物的外雅内俗、外俗内雅和亦雅亦俗构成深层的呼应。文艺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研究,擅长联系文本整体把握作品语言特征,并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意蕴,而文本的解读是任何文学语言研究都必须重视的。

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研究,则长于对作品语言的结构特征、运用手法、表达功能进行实证分析。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中,最关注文学语言的是修辞学和语言风格学,修辞学方面的成果尤为显著:其中从宏观上对文学语言基本属性、表现形式等的研究,归入本体语言学为宜,如《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高万云,2001);对具体作家作品语言的修辞学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如《王蒙小说语言研究》(于根元、刘一玲,1989)、《小说语言的线状显象和面状显象》(谭学纯、唐跃,1995)。相比于其他语言使用领域,文学语域更容易形成个人风格。因此,文学语言是语言风格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中的宏观研究可归入本体语言学,而具体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则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论题。文学语言的规范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曾形成理论讨论热潮,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更紧密地与应用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历来是本体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的重要语料来源。近年来,语法学者开始以丰富的文学语言为材料,运用当代语法学的理论方法,探讨文学语言特征和语言本体规律之间的关联,这对于应用视角下的文学语言研究也有重要启示作用。如覃业位(2016)以焦点理论解释现当代诗歌中介宾状语后置的语用动因,并论证该现象虽然突破了普通话的具体句法规则,但没有违反现代汉语句法中属于普遍语法的一般原则。沈家煊(2017)对小说《繁花》的语言进行了深度分析,以鲜活的材料揭示了汉语语法层面的本质特点。

 



作者简介

郭熙,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主任。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国内外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客员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暨南大学客座教授等。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等,主编《新编应用语言学》《华文教学概论》等。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等期刊发表语言学、语言教学类论文150 余篇。是美国中文作家协会顾问。

书评

2020年由郭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应用语言学》(以下简称《新编》)就是对学术传统和中国特色的最好体现。该教材本着“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思想,着力培养适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语言应用人才。该教材反映了新时代的新文科理念,探索了语言研究的新交叉路径,并拓宽了中国语言应用研究的新实践范式。虽然该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规划系列”教材之一,但也会有益于中文系、外语系、新闻系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龙裔文学》集锦0004 张泉新作《离乡人》 作者:张泉



​《离乡人》小说简介

  

《离乡人》通过描写修建一所公馆,向读者展示了三位生活在美国的大陆人的过去和现在的不同经历。

韩江,“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刚获得美国历史博士学位,正面临在美国找工作的难题。好友姚陆生需要一位暖水工助手,韩江欣然同意去做他的助手。姚陆生在国内曾因家庭出身问题倍受歧视、虐待,后逃离大陆,定居美国。巴里黄曾是一个”文革”起家、后又叛逃的共产党干部。来美后,他四处投机钻营,很快就成了房地产主。人生的机运把这三位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大陆人聚集在美国。韩江和姚陆生很快发现他们被攥在横行霸道的巴里黄的手里,重复体验到他们各自在大陆的经历。

小说第一、五、九、十一、十四和十五章主要围绕着在盖公馆的过程中,韩江和姚陆生与巴里黄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在寡言少语的姚陆生身上,巴里黄看到好欺负的机会,开始不择手段地压榨他。韩江看穿巴里黄的诡计,找机会揭露、对付他。巴里黄的儿子,黄梦龙,表面站在父亲一边,暗地里寻机报复,给巴里黄拆台。

在小说的其他章节里,三位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同层次的展开。小说二至四章的时间是一九七四年。那年,姚陆生和他的未来妻子文兰为寻求新的谋生之路,冒着生命危险在厚海湾泅渡了五个半小时来香港。

 

 精彩节选

韩江第一次来到华盛顿湖边的工地时,整栋三层楼的四面胶合板壁上刚刚喷涂过一层半寸厚的水泥。灰色的水泥墙,红色的瓦顶,整栋楼宇从远处望去,像一尊畸形卧式的丹顶鹤。

走进楼里,鹤架暴露无遗。成百上千根两寸厚、四寸宽的木条鳞次栉比,排列有序地组隔厅室和构筑走廊。数以千计的橼子纵横交错地架在主梁侧檩上,支撑屋顶,承载楼板。楼两侧的楼梯还没有安装扶手。墙壁四周的落地式滑动双层玻璃门、窗户以及全天向东敞开着的正门和车库大门,使人感觉这座空空荡荡的公寓冷若冰宫。

灰鹤的背后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屋顶没有瓦片遮挡雨水,部分顶棚已开始塌陷下来。漏进屋内的雨水,弄得地面又湿又滑,四周的墙壁也都发了霉。老房没有拆,留下暂做了工棚。老房内的厨房是平时工人热菜、吃饭的地方。这个厨房脏得吓人,炉台上、柜橱里、案板上,到处都有耗子屎和爬行的蟑螂。为了取暖驱潮,厨房一角的壁炉里总是烧着从工地捡回来的烂木头。幸好塌陷的屋顶漏风,不然的话,烧烂木头的烟、人抽的烟、热菜的烟,再交杂着老房长期没打扫厕所的臭味和腐烂发霉的垃圾味,活活能把人熏死。

出工的第一天,韩江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了。随便吃了点东西后,便坐进姚陆生来接他的车里去往工地。雨雪把路面弄得又湿又滑,车没开多远就被堵在路上了。不到二十里的路程,竟开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工地,其他四位工友,两个中国人,两个越南人,已开始砰砰梆梆地干起活来。

安装水管比韩江想象的复杂得多。它不仅需要技术同时还需要体力。把工具箱从车上拖下来运到二层楼,他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安装水管的工作大量是在梯子上进行的。安装前要根据水管的粗细大小,在支撑胶合板墙的木条上或在承载地板的缘木上钻孔打眼。常用的工具是提携式电锯和手钻。韩江最怵的要数电锯。一听到那高频率的尖叫声,他浑身不由自主地打战。但只有电锯才能切割四寸以上的洞孔。韩江花了一整天时间摆弄这些可怕的电器工具。

姚陆生一直攀悬在折叠梯上,不停地丈量着各种水管的尺寸方位。他一边钻孔锯洞,一边熟练地安接冷热水管和排气、排水管道。他做工轻松愉快,嘴里不停地哼着圣歌。韩江有问题时,他便停下手中的活儿,帮助韩江并告诉他一些工作要领。

 



 

作者简介

张泉,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文学博士。198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后赴英国基尔大学进修美国文学,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美国研究专业,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从东岸移居西雅图,1996年至2016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工作。现已退休,从事中、英文写作。作品有散文集《紫藤簃》《自别故园几经秋》《伸出蒙恩的手》和文集《无声的侍奉》,以及回忆录《五零后的回眸》上下卷之外,还有长篇小说《离乡人》。英文著作有长篇小说《Expatriates》,短篇小说集《TrojanRooster》。 

 

 

《龙裔文学》集锦0003    选名家精华 汇卷首美文 ——吕红精选散文集《让梦飞翔》在美出版 作者:吕红

散文集《让梦飞翔》以深刻哲思和审美意蕴,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的感悟及体验,透过每期卷首开篇,简要囊括作品特性要点;窥斑见豹,凸显对艺术真谛的探求,以及海纳百川的精神向度,为海内外读者呈现艺术境界遨游与世态人情的独特文本。

由著名散文家刘荒田、李硕儒作序,著名外交家袁南生赋诗点赞的吕红博士的新书《让梦飞翔》,由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2021年出版。这部卷首语精选可谓十五载春秋磨一剑,汇名家精华之作,堪称煌煌之选。

刘荒田表示:“吕红博士的新书令人有如和煦的春风迎面轻拂,沉闷的心获得片时的解脱。《红杉林》卷首语以开放包容的格局,有容乃大的气度,在游走于两个国度、两种文化、两种乡愁的圆融;在广阔的趣味,在谦卑的态度,在缤纷的文采。卷首语本身,是精美的文化随笔。群芳汇聚,芬芳馥郁。每篇既提纲挈领,凸显本期的亮点、要点,又贴切地指陈各篇的特色,行文精炼,语言铿锵。

著名评论家蒋述卓教授贺词称:“星汉熣灿,红杉独标。海外华文群星熣灿,红杉林风格特异独树一帜。”张富贵教授、李继凯教授、赵学文等亦对该刊秉承“创作与研究并呈,典范与新锐兼容”特色挥墨。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主席、纽约商务出版社社长及总编辑冰凌赞语:“典范新锐,煌煌春秋;心灵翱翔,文思瀚海。”



静静萦然于生命之冷暖

从婉约江南到莽莽戈壁

——《让梦飞翔》美文摘编

 让梦飞翔

吕红

岁月易老,诗歌不老。纪弦的“你的名字”就是诗情不老艺术永恒的印证。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中,经典就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是舞台上激情即兴的发挥,更是对人生局限的超度。那些坦诚的述说,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你我心底的渴望和追求。过去的,未必没有永恒;存在的,未必永远留世。现实的不完美,更让人去追寻去创造。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营造一个美的世界

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白先勇说,每个人心中都有爱情梦想。神话中的爱情追求就是这个梦想的延伸,生生死死,令人迷醉。这个梦想不光是年轻人有,中年人有,老年人也有。青春《牡丹亭》的成功呈现,是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努力的结晶。

白先勇先生于1960年代创办《现代文学》开一代文风,1982年制作舞台剧《游园惊梦》引发剧场创新风潮,近年来则投入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促使古老昆曲焕发青春,在生命三个不同阶段投入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产生巨大回响。白先勇携《牡丹亭》剧组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佛山、澳门等地以及香港的港大、中大、城市大学,台湾的交大、成大等地演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海内外观众之热情既是对文化的饥渴,又是对中华艺术瑰宝的惊艳,更因传统剧目触动了他们血液中最深沉的中华文化因子和民族乡愁。

独特的艺术首次将东西方文化作了最贴近和直观的交流,翻译家李林德教授《漫谈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散文家朱琦《问“牡丹亭”,情为何物》,以不同于西方的浪漫故事让观众理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悲悯情怀。 

身在海外,深知做文化事业的甘苦。在北美搞中文出版的大都步履维艰。却偏偏有人前仆后继投身这危机四伏的行业。毕竟,华文作家是在胼手胝足谋生之余,或舍弃闲暇,冥思苦想,以极纯净又虔诚的心,去触摸那源远流长、脆弱而又坚韧的母语文字。

海德格尔说,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的“存在之家”。流年里,品味着沧桑与无常在岁月的跌宕起伏间,演绎着坚强。作品社会历史背景涵盖华人社区、美国主流。如实力派小说家等诸多佳作令人拍案,诗人的奇思妙想玲珑剔透,网络写手的短篇生猛新锐。散文诗歌和评论亦荟萃了名家及新人新作,留待读者去细细品味。

眼光深邃、视野开阔,介于两种文化差异当中,更具有相互尊重相互交融的当代意识。资深学者说得好:站三寸之地,放万丈光芒。这,也正是华文文学的希望所在!

作者简介

吕红,文学博士。《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总编、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高校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高研院特聘作家。著有《美国情人》《世纪家族》及《女人的白宫》、《午夜兰桂坊》《智者的博弈》《曝光》等中英文作品。作品入选《美文》、《美国新生活丛书》、《北美新移民小说精选》、《世界华语文学作品精选》、《中国散文年选》等。主编《女人的天涯》《新世纪海外女作家获奖作品精选》《跨越太平洋》《蓝色海岸线》等。获多项文学及传媒奖。首届新移民文学突出贡献奖。海外华文著述奖学术论著佳作奖、写作佳作奖。

 

《龙裔文学》集锦0002 顾尔石25万字长篇民国题材小说《食魔》作者:顾尔石

顾尔石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顾尔石近日出版了25万字长篇民国题材小说《食魔》(合著),由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部讲述农家少年石磨因贪吃遭逢家难,被迫漂流上海觅食,最后成食魔走火入魔,并因此悄悄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巨轮的故事。

       时值上世纪三十年代,城头风云变幻,城中众生扰扰。心地单纯的石磨只求一饱,然世事无如吃饭难,他因抢食火神庙贡品几乎送命,幸为花烟间老板娘大阿姐救助。历经艰辛之后,他精于辨味的天生异秉逐渐显露,终于得到沪上闻人杜月笙和军统创建者戴笠的赏识,在华格臬路杜公馆专司饮食提调,成了上海滩无人不晓的“食魔”。奇人而有奇疾,食魔是“天阉”,不能人道,好在他的世界只需满足口腹之欲。

杜月笙和戴笠皆是风云人物,且有识人巨眼,食魔因缘际会,竟成为许多大场面中的主角——东北军易帜后入关、国联调查团遇险、两广事变、淞沪抗日会战。   

       食魔懵懂依旧,却屡屡凭他“提调”过的食物(他只会吃,不会做)在无意中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但这亦可说是天意:食物永远是中国人的天。

       天从来就不是仁慈的,石磨的母亲、三林塘的船家、法捕房的汉奸、高安路牛奶棚的杂工、虹口的白俄妓女、老靶子路河豚店的日人店主、广东王陈济棠的厨娘皆为食而死。

       就是强悍的大阿姐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连累食魔失去他舌头的魔力,堕入无味的地狱。杜月笙一语点拨,食魔 “身祭” 后逐渐恢复,终在重庆被川菜和奇食“牛漩”打通食脉,从此进入了神一般的境界。凭一条灵舌,他可以拯救戒毒后不思饮食的张学良,玩转日本商界大亨船津辰一郎,甚至还以味牵线,成就了杜月笙和孟小冬的好事。

       然而欲望之极幽暗如渊,即使它是属于神的。没有人能够猜到,食魔最后如何走火入魔,又如何在身后悄悄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巨轮。

       一饮一啄,自有因缘。《食魔》的故事真耶幻耶,读者鉴之。但其对食物和味觉的刻摹精彩绝伦,如有神助,堪称华文世界第一!


章节选登

一家熟食摊在炸熏鱼,油锅边上围着几个头颈伸长的顾客,一块块炸好的熏鱼被浸入卤汁,发出叹息一般满足的轻滋。石磨闭住呼吸绕了过去,那不是他能吃得起的食物。再走几步,是个馄饨担,一头的紫铜锅里沸腾着透出鲜红肉馅的绉纱馄饨,主人正从担子另一头的小抽屉里往外拿调料:紫菜、香醋、麻油、虾皮……这东西吃着玩可以,不挡饿。拐角处,釆芝斋的灯亮晃晃的,一个个大肚玻璃瓶里装着粽子糖、松子糖、玫酱糖,梨膏糖旁堆着鲜红的蜜饯山楂,清水杨梅干后面是纸包沁出油斑的酥糖。此刻最让谢石磨眼馋的是一迭迭金黄的常州麻饼,饼面上簇拥着油光闪闪的芝麻,一口下去满嘴酥甜,该有多过瘾!他咽了口唾沫,听得喉咙里咕嘟一声。

小裕兴街很短,出去就是和平街。这里跟小东门大街一样,有不少水果行和酒行。在发酵的水果馊味和黄酒泥封的微醺中,石磨却闻到了一股飘渺的异香。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他跌跌撞撞地沿小裕兴街往西走,香味越来越清晰,在洋行街和闵行路的交叉口,看到了德兴馆大大的黑底金字招牌。

德兴馆灯火通明,有上下三层。尽管天气炎热,楼上仍然人声鼎沸,食客如潮。底楼是卖面点的,客人倒不多。把他牵过来的异香源头就在那里——底楼店堂里间的灶头。

石磨像是失了神,不由自主地往里走,直到灶间门口才站定。一个胖胖的下面师傅瞥了他一眼,回过头从案板上抄起一把面条,远远飞入大锅。沸腾的面汤瞬间绽开银针细细的菊花,胖子的长筷只拨弄几下,乱蓬蓬的面条就被驯服了,神奇地织成一片经纬分明的淡金色软席。只两个回合的鼓荡,胖子便将面条捞起,甩入了旁边的一锅冷水。面条似乎唰地一声发白收密,石磨竟像是自己也跌进冷水,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稍一思索,明白了,这样做有道理,面条会更有嚼劲。到底是上海滩,比三林塘镇的面馆讲究啊。只要是跟吃有关的,石磨天生多几根筋,一点就通。送他念过一年私塾的阿爸老是骂:小赤佬读书“木靴靴”,吃起来门坎比啥人都精。也难怪,石磨生下来就有两颗乳牙。据说李鸿章亦是,连衕他的儿子李经述。但命可就差远了。

再次出水的面条在胖子的长筷下驯服地扭动着,软软折成三迭,卧入蓝花大腕中飘着碧绿葱花的面汤。谢石磨清楚地看到,面汤表面有硕大透明的油珠瞬间腾起,溢出无法抵挡的奇香。那是猪油,纯白,新鲜,丰腴的好猪油。正是这股香味,把他从几十米外勾到了这里。他咬咬牙,终于下定决心,转身找了张角落的空桌坐下。

一个小伙计过来了。“阳春面。”石磨低低地说。

“八个铜板。”小伙计说完笑嘻嘻地看着他,没有动。石磨愣了一会才省悟,自己在太阳下做了一天牛马,现在看上去一副瘪三样,小伙计怕他付不起钱。他伸手入兜,暗暗数出八个铜板,排在桌面上。

“硬点,重靑。”他说。阿爸在的时候因为抽鸦片,口重,在镇上面馆吃阳春面时“重靑”要多加的居然不是小葱,而是蒜叶。其实跟阳春面最配的是还是小香葱,越细越妙。

小伙计没料到他倒是个内行,收起笑容,吆喝道:“一碗阳春,硬点,重靑!”

阳春面端到面前时,石磨不由得闭了闭眼睛,深吸一口气,像一个吝啬的鸦片鬼,竟舍不得将吸进的香气吐出来,恨不能憋化在肺里。天下能跟所有的粮食都搭的,就属猪油了:下面、拌饭、烙饼、夹馒头、裹元宵……都是绝配!他全身抽紧,期待的快感胀满了每一道血管。

德兴馆的下面师傅很有尺寸,面条不多不少正好偏硬二分,而且冷水激过果然另有一功,紧致而筋道,弹抖着滑入嘴里,他简直舍不得咀嚼。吃一口面,啜一口汤,濡一濡沾了油花的嘴唇,对滚烫的面碗吹一口气。他很饿,但吃得不慌不忙,就像一个有经验的皇帝在临幸妃子。面汤是用猪骨熬的,汤浸面,味弥散至面芯,需要一点时间渐入佳境。当然也不能吃得太慢,面会糊掉的,那就糟蹋啦。 

最销魂的,是面条坠入咽喉的瞬间。那个隘口也许对辨味无关紧要,但真正的满足感泰半来自于此——只有如假包换地吃进肚子,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如衕肉贴肉的牡牝交合才会有真刀真枪的高潮。最后一筷面咽完,长舒一口气,喝汤。他满头是汗,小口小口地呷着,直至面碗里涓滴不剩,像被猫舔过一般精光。


 

作者简介

    顾尔石,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上海新闻界记者,编辑多年,继任职上海社会科举院外国文学研究室。八十年代末赴美留学,获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后任职于北美世界日报社工商记者和专刊编辑二十余年至今。曾出版长版译作《神秘的高墙》、《来自地狱的女人》、《花花世界》、《麦克唐纳学校系列丛书》,并发表其他散文、随笔、记实文学等近百万字。来美后专职从事新闻报导,并出版长篇传记文学《道生庄轶事》。

    吕明,著有以上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上海失乐园》。他与顾尔石两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曾共同在上海岷山中学任教、上海《民主与法制》社担任记者编辑,上海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室编辑研究员。曾合作出版过《神秘的高墙》、《来自地狱的女人》、《花花世界》、《麦克唐纳学校系列丛书》等长篇译著,三十年后两人重出江湖,再度联手。作品纵横捭合,恣肆汪洋,体现了作者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凝聚了更多的人生感悟。

 

 

 

《龙裔文学》集锦0001 《微时代VS青春祭》作者:李岘

《微时代VS青春祭》 

一部记述着青春烙印的微时代海外文学佳作


 李岘简介 

李岘(Maria LixianGee-Schweiger),文学博士、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华文作家、剧作家。移民前曾在中国黑龙江电视台任电视剧责任编辑、编剧十一年,先后编辑、撰写了多部电视剧、电视专题节目及文学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移民美国后,担任过美国律师事务所助理、《华美时报》和《华人》月刊杂志专栏作家、NLFP影视公司总裁,并执教于梅萨学院、圣地亚哥大学、M.C学院和T.J法学院。全美华人文教基金会前任理事长及现任荣誉理事长。撰写出版了长篇小说《跨过半敞开的国门》、《微时代VS青春祭》,文集《感受真美国》、《飘在美国》,教科书《美国律师说汉语》等著作。撰写、执导、拍摄并出品了十二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主编了文集《心旅》和《心语》;参与编撰了《共和国同龄人大典》和《南加州三十年史话》。著有《美国加州地区华语使用状况研究》、《浅析电视语言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等理论专述。在中、美、港、台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并荣获多种奖项。

 

 继美国南方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微时代VS青春祭》,不到一年,中国安徽文艺出版社也重磅推出这部小说.

《微时代VS青春祭》以五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关联为主线,平视现在,回望青春,立足于他们身处当下全球化的扑朔场境,表现出40年未曾谋面的“兵团战友”,通过微信在美国重聚,在回溯青春苦涩的芳华时,却要面对暮年之际迎临信息时代的尴尬处境。

作者李岘根据自己在美国多年生活的积累,使《微》书的故事游走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生活形态,生动地再现了作为华裔新移民在美国主流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境遇。书中人物众多,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不仅涉猎到父辈的恩怨和下一代的“三观”,也通过多族裔的描写,展现出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多种族和多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美国的移民政策和政治正确的矫枉过正,凸显出美国新移民的生存现状与不同阶层和族裔的苦乐人生!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教授在评介中写道:“这是一部穿行于不同文化时空的流动性文学作品,在异质空间文化碰撞的特定语境下产生出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令人深思的主题。由于这部小说在字里行间处处流动着多元文化的特性与浓郁的族群意识,从而彰显出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解读跨时空、跨文化对新移民的内心冲击和生存现状的影响。尽管书中凸显出五位主人公在‘知青’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以他们为主体的上下三代人,在异族文化的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为华语文学的创作带来新的叙述方式与思想元素。整个故事不落俗套:在动作性极强的结构中,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梳理出因时空转换与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困惑、无奈与觉醒。”

鲁迅文学奖得主张雅文说:“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特殊语境下的优秀作品——它突破了海外华文文学早期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与隔阂视为对立的两极来书写移民故事的局限,通过书中的五位主人公和围绕着他们的人生故事出现的几十位不同族裔、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认知的众多人物,以极大的张力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多元文化同存共荣的审美意识。勇敢地涉猎和探索了美国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多族裔之间的矛盾,及人性在生死存亡面前的本能反应。生动而形象地将新移民在主流社会结构中的尴尬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孙博指出:“目下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风生水起,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当李岘博士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出现在我眼前时,依然有‘惊艳’之感,令人瞩目。全书故事纵横五十年、横跨中美两国,微信使五位四十年未谋面的兵团战友在美国重逢,他们用暮年演绎出青春的梦想,即使理想再次摔成碎片,也未放弃与时俱进,拼起一代芳华。作者将埋藏于心的青春记忆与游走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生活积累,编织出动人的“中国故事”,折射出新移民的生存状况与苦乐人生。作品以“离散”的外在生存状态,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和社会形态。小说的结构也是可圈可点,全书八章三十节均以网络语言命题,表现出“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凸显出主人公在网络时代的尴尬处境。”

该书已由美国最大的连锁实体书店巴诺(Barnes & NobleBooksellers)书店、亚马逊及英国的Book Depository图书网全球发行;中国版除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外,在当当、卓越网上都可以买到。“旅美作家CWAA有声频道”也在喜马拉雅电台推出有声作品,由国家级主任播音员崔萍女士演播。

 

苦难与辉煌的辩证统一 

《微时代VS青春祭》的读后感

刘丕中

这是一部诱惑人、吸引人、感动人的好作品。我开始阅读前言和目录时就觉得新颖独特,有时代气息。开始因为我眼力不佳(左眼0.2右眼0.5)没有及时阅读,可是,越读越上瘾,不能自抑,直到眼睛昏花时才休息片刻,接着手不释卷地贪婪的抱读着。最后不知不觉地牺牲了三个午睡,一气呵成读完。随着小说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几次被感动得落泪。正如该书前言所说,写出了“这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为穷乡僻壤带去了现代文明,而自己却要坚强面对理想的碎片散落在信仰的废墟之上。这一代人尽管失去了大好年华,但是绝地而起的意志和绝处逢生的信念,使他们一次次的重生!五个人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从重逢初始‘熟悉却陌生着’到一年里发生的所有事件把大家的命运再度联系在一起的‘因陌生而熟悉’,他们重


新找回年轻时代的友情与同舟共济的信念。并且在短暂相逢的日子里,勇敢地走上美国舞台,用自己的暮年演绎出青春年少的梦想。”这些流畅优美的文字,传递着历史的温暖和情感的厚度。语言简洁,细腻,丰富形象,生动,中西合璧,妙语连珠。无愧为文学博士的大家范儿。我向作者成就点赞!

值得关注书中的家国情怀情结:“薛大鹏将杯中的香槟酒一饮而尽:‘你们也许不太清楚量子通讯、核聚变、微中子、石墨烯及可燃冰这些研究,但是我说的是,这些影响人类未来的科技项目,现在是中国遥遥领先,然而我却失去了参与的机会。’高队长拍案大叫一声:‘说的好!中国只用了三十年就赶上了欧美国家三百年的现代化,而且现在中国科技进步非常快,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加在一起的总和……’”,这就赞颂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成



就。

就人物性格特点看,各有不同。如郭燕的自强自立、勤俭朴实的性格和不拘小节、不懂礼仪的弱点;向红的心高才疏、放荡不羁的性格,带来了很多不幸和困苦,直到后来才来清醒过来,回归本来;向阳的心慈面软、勤劳憨厚的性格,死心塌地一辈子照顾患肺癌的余科长和儿孙大军、小兵无怨无悔;小兵的睿智好学,网信助人,显出后生可畏,可喜可贺;薛大鹏的矜持清高,才华出众,成为美籍华人科学家,很有成就感,但因高傲疏忽酿成大错,遭受牢狱之灾,后得益于李沙、汉斯的帮助走出苦海;李沙的助人为乐、积善行德,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苦与乐;汉斯对事业和爱情的执着、专一、豁达,都刻画得鲜活灵动,栩栩如生。

五个主人公各具特点,但也有共同点:讲诚义,重情义、扬正义。集中体现在暮

年重逢时对青春岁月的理想信念在北大荒的情感记忆,懂得了苦与乐相生相伴,苦难与辉煌的辩证统一。不仅为知青岁月的上山下乡正名,而且激励着后人,一代一代接续奋斗!正如《风雨无阻歌》所说:“风也有,雨也有,风雨无阻向前走,磨难中写不朽,奋斗中显风流,阳光普照我们的大地,新的荣光将永恒铸就!”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受到爱好文学的广大读者的青睐而畅销。

耄耋老兵  刘丕中

2020、9、15


 

在遥远处回眸

——读李岘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

鲍十

 

自从不做编辑工作以来,已经很久没有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了(似乎不用读就知道了他们会写什么,因此失去了想读的兴趣)。倒是读了很多的翻译作品。包括重读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以及一些现代东欧作家的作品,比如阿尔巴尼亚的伊斯梅尔·卡达莱、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和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目的是想给自己补补课。不过最近我读到了李岘的长篇小说新作《微时代vs青春祭》。当然李岘又有些不同,她是一位在国外生活了大半生的海外华人作家。读过小说之后,感觉内心被轻轻地触动了。因为我们大体上是同龄人,共同经历过那个已逝的时代,在很多事情上有相似的记忆,所以觉得有话要说,于是记录下来,与李岘交流。

首先,我在作品里看到了作者的影子。

这部作品的主要情节,是写了以李沙、薛大鹏为主的五个人,在他们的青春年少时期,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尾巴,并以“演出队成员”的身份从省城被招收到位于边陲的生产建设兵团,在这里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初的、大概也是最艰苦的历练,留下了最难忘的记忆。那时,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五岁。从省城到兵团,从日常生活到孤身一人走路,彼时的他们,充满了迷惘、失落、痛苦及挣扎。现实的苍白与残酷,让五个人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奋力地抗争,或出卖友谊,出卖爱情,出卖亲情、家庭等。当然,也有选择用自己的能力在这场“浩劫”中绝处逢生的。而这一切的背后,尽是内心的无奈与无助。

到了恢复高考并可以返城工作的时候,他们有的参加了高考,有的返回了城市,也有的由于种种原因,选择留在了边疆。时代的骤变,自然成了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从而使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境遇。在现实的大浪潮中,他们摸爬滚打,不屈不挠,一次又一次地跌倒,一次又一次地从头再来。这也是当年的“知青”群体所独有的生命意识与不屈精神,犹如黑白版画中的一抹淡影,轻盈却耀眼。

此后若干年,在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人生的重重忧患并遍尝了生活的苦辣酸甜后,借助“微信”这种最现代的媒介,在异国他乡的美国重新相遇——从而使得一段逝去的岁月被灵魂的微光所照亮并得以复活——然而此时的他们,则已走进了人生的晚景。整部小说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时间轨迹,描写了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们因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而演绎出来的正剧、悲剧和喜剧,同时再现了五十多年来三代人的生活情状,赋予了作品以“时光隧道”般的穿透力。

当然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作品同时还描写和展现了以李沙为主的主人公们在大洋彼岸的生活。不过因为个体的差异,他们的经历和状况也不尽相同(这是必然的)。这当中,有李沙与汉斯的温馨并相对宽裕的中产生活;有向红与流浪画家的爱情,以及她的“灯红酒绿”的工作经历;有郭燕来帮女儿带孩子时所产生的与外国女婿之间的观念之差;还有薛大鹏在美读书并创业。除此,作品还表现了他们作为华人在西方社会中生活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表现了在中西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夹缝中,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心理落差与不适。

他们在美国的境况,其实既是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也是文化与命运的碰撞。郭燕、向红的鲁莽与对法律的漠视,薛大鹏因“粗心大意”泄露商业秘密而锒铛入狱,小兵的因“小聪明”被拒绝入境的作茧自缚,包括李沙以“在美国生活的最佳方式是遵守法律”法律意识对他们劝解与解围等,或许都是商业文化与浓郁的族群文化的冲突,也是旅美的中国人在两种文化价值观冲突中的自我失落与寻找。

以上,大概就是这部长篇小说《微时代·青春祭》已经表达或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说大概,主要因为这是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概括。而作者本人,或许还有更多的或更深入的想法。因此不敢妄下断言。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在这幅流动的画卷的后面,我确实看到了作者李岘的影子。她把自己幻化为书中的人物李沙,出现在作品中。虽然我并不了解李岘在美国的生活细节,但我总有一种感觉,李沙就是李岘。或者换一个说法,作家李岘,她把她自己的一切,把她的品行、她的气质、她的人生经历、她对自己所经历和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的体会和思考,都转移或熔铸到了李沙的身上。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李沙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变得饱满,也使得整部作品变得扎实、有根基,而非空中楼阁、镜中幻象。我一直赞赏(或遵循着)一个原则:创作需从创作者个人内心的最深处出发,从真情实感出发,从最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出发。如此,才可以写出贴心的好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李岘做到了。

想想作品中那些最真切的细节、最细微的感受、最扎心的情感,如非亲历,是断断写不出来的。

那么,细节从哪里来?答曰:从生活中来,从作家的经验中来,从作家对人物的观察中来——作家对人物越熟悉,能观察到的细节就越多,写起来就越发得心应手,塑造出来的人物也就更逼真、更可感、呼之欲出。毋庸置疑,作品中的这几个人物之所以塑造的好,主要得益于作者熟悉他们、了解他们。我感觉,在这部《微时代vs青春祭》里,李岘所写的,就是她的熟人、朋友、同事、家里人,所以才写的这么好。

说来很多中外文学佳作,很多都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有的就是半自传的方式。耳熟能详的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画像》、杜拉斯的《情人》、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及他的大量短篇小说、鲁迅的部分小说、萧红的《呼兰河传》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部作品杰出的表现手法。一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除了要有很好的主题,很好的情节,很好的结构,还要有很好的人物。所谓“好”的人物,一定是丰满或丰富的,一定是生动的,一定是鲜明可感的,或者还有更高的要求,诸如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等等。而要做到这一切,除了作家本人对生活的熟悉以及独特的理解外,还要靠作家花费莫大的苦心,方能使作品自然紧凑、生动活泼的表达手法来完成。

我觉得,朴素与个性化的语言就是这部小说的一个明显特点,并且人物的语言十分贴合人物的身份。比如,李沙的表达温文尔雅、理性中和,向红说话直截了当,郭燕说话简单直白等。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亦相应有所变化。如,薛大鹏说话(及态度)由知青时期的抑郁平缓,到回国后的趾高气扬,再到出狱后的和颜悦色。李沙的丈夫汉斯语言从原来的沉稳温和,到后来“因爱生妒”的激动恼怒,再到后来生病后的沉默寡言等——而这种“心灵的辩证法”,不仅让我们到了人物的正面,也慢慢地看到了他们发展的反面,同时看到了人物语言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高度一致。

另外,在结构上,作者则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和过去交织起来,以此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戏中有戏,显隐交汇,同时充分利用作品中所存在多重人物关系,使作品的主题在激烈的情感和内心冲突中得到集中呈现,扑朔迷离,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或许可以说,正是作品中的这些多元呈现,才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了作品所描绘出来的生活的质感、生活的气息。同时,这也是小说的质感和小说的气息。它让我们意识到,好的小说是活着的。

鲍十简介

    鲍十,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原社长、总编辑。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拜庄》《生活书:东北平原写生集》《芳草地去来》《纪念》,长篇小说《痴迷》《好运之年》,日文版小说《初恋之路》《道路母亲·樱桃》,另有《子洲的故事》《葵花开放的声音》《冼阿芳的事》《西关旧事》等中短篇小说被译为日、俄、意文发表。中篇小说《纪念》被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短篇小说《葵花开放的声音》被改编为同名话剧,电影《樱桃》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短篇小说《冼阿芳的事》2012年入选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短篇小说《积万屯·七里屯》2014年入选花地文学榜,中篇小说《岛叙事》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18年年度作品排行榜。

(首发《长江丛刊——新文学视野》2021年第一期

 

在异质文化中寻找“我是谁”

——读李岘的《微时代vs青春祭》

缪丽芳

海外华文作家李岘的作品《微时代vs青春祭》是一部主题多元、内涵丰富、结构新颖的长篇小说。阅读它,犹如穿梭于变迁的时间维度,游走于异质的文化空间,经历命运的感叹、心灵的微颤、理性的凝思。随着蘸满深情的笔墨轻轻点染,朴素自然的文字如泉水缓缓流淌,五位主人李沙、大鹏、向红、向阳、郭燕的故事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一一展开——从“北大荒”共同奋战的有憾青春,到“微时代”美国重逢的尴尬岁月,在碎裂与粘合、跌倒与奋起的循环往复中,抛却了过往的苦痛与仇恨的记忆伤痕,在异国他乡以悲悯与宽容建立起新的精神纽带。

在此过程中,有一条隐约的线索贯穿始终,他们不管是在“知青年代”,还是在“移民潮涌”之中,始终追寻着、探索着那个变化不定却又无法消亡的“自我”,直指人类的永恒之问:“我是谁?”

本书开篇“李沙”名字的演变过程极具哲学意味。“父亲给她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带着‘草’字头的。文革时,为了避免与俄罗斯的‘喀秋莎’、‘莎莎’等命名字接近,父亲就把草字头的‘莎’换成了大沙漠的‘沙’。”当她嫁给美国丈夫后,戴在她无名指上的戒指刻着“伊丽莎白”这四个字。这个“莎”字,彰显着西方文化的高雅与独特,她的名字后面也跟上了一连串的后缀“伊丽莎白·李·施耐德”。于是她问自己,怎么就糊里糊涂丢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常言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是当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当自己如一叶扁舟被浪头推送着忽前忽后,不知去往何方,名字不再是关乎根本的生命标志,而成为了权宜变化的生存策略。在父亲的时代里,要靠近沙漠的“沙”来申明思想的纯正,以期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时局变动中寻求一丝安全,而在踏上异国土地之后,她的名字也需敲上“入乡随俗”的烙印。“伊丽莎白”的身份犹如一层镀金的保护色,让她进入了美国中上层社交圈,然而她又想保有那个在中华文化熏染之下的李沙,这是分裂的无法两全的。融入异域文化,意味着原初印记的消亡,也就是自我的消亡,这对于寻梦美国的开拓者来说,不仅是追求自由、解放、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迷惘、焦虑、自我犹疑的阶段。二十多年前,李岘写作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跨过半敞开的国门》,用一种巴尔扎克式的严肃笔调,剖析了当时国内观念的保守落后、对人性的禁锢,以及对先进文化思想的渴求。许多青年在惶惑之中,把去美国当做解药,那时的美国梦如一股具有神秘力量的旋风,可以吹落捆缚在身上的锁链,又可以吹醒闭塞不开的大脑,异国他乡像是镶满钻石的宫殿,不惜一切代价要踏入这宫殿的门槛,小说的结尾正是以实现去美国而“尘埃落定”。时至今日,再度回望,李岘在这部新作中有了更冷静深刻的反思,异国他乡并非“梦幻天国”,而仅仅是另一种苦乐参半的人生旅程。不管是去掉草字头,还是加上草字头,她都是被动的、无法自主的。

衣帽间的李沙为迎新晚宴的着装举棋不定。“多年的经验告诉她,只要含中国元素,如各色旗袍或各种大红色服装,保准在宴会上得到好评——亚洲人紧致的肌肤和均匀纤细的身材就足以让进入中老年的白人男女羡慕不已!”社交场上的独领风骚或独占鳌头并没有给她优越感、安全感。“在清一色的白人中间,因为她是唯一的亚洲人,即使她加入美国国籍的时间比认识这些人的时间都长,她还是要扮演着中国使者的身份,满足着他人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好奇心。”“旗袍”、“红色”成为了中国元素的象征、标签,如果说在白先勇《纽约客》之《谪仙记》的开篇中,四个女孩在奔赴美国的机场中身着如红云般艳丽的中国旗袍,来自于她们的天真蒙昧、自信洒脱的自发状态,那么李沙是作为一个演员,被众人的目光聚焦和封锁,扮演一个别人所期待的形象。她就是萨义德笔下“想象中的东方”——“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作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李沙是“被看”的“他者”,光彩照人、优雅自如都在异域文化期待视域的钟形罩之下,她的意志被囚禁,她在热闹与赞叹中孤独。李沙似乎很享受这种生活,被瞬间产生的幸福感所触动,但稍纵即逝的“自我迷醉”却恍然如梦。外在的身份与内在的自我始终没有统一,无法形成真正的归属感,她必须把自己一分为二,一半用来应对外部的环境以求生存,一半用来保存自我,使过去的名字不至于完全涂抹。这种“被看”的情境一度推向了高潮,她身着长袖飘飘的汉服并化着中国古代的妆容站在车水马龙之中,受到众人围观竟导致交通拥堵。在异域目光的包围中,她何其新鲜奇特,又何其渺小无助。“他者”的尴尬处境,是异质文化的包围之下无法摆脱的宿命,而在人群中的“孤独”是一种更加难以言说的隐痛。

李沙在美国是“中文教授”,有确定的中上层身份和经济保障,所以她内心的痛苦更倾向于精神化的反思,而小说的另一个人物“向红”却是在生存线上挣扎,她没有工作,为了通过结婚获得绿卡,不惜嫁给了酒鬼迈克。她把婚姻当做唯一的救命稻草,曲意逢迎、强颜欢笑。“现在你是伊萨贝拉,不是向红,现在你要说英语,不是汉语!”迈克给自己起的名字,她不敢说不喜欢,同样的她也不敢穿西式的晚礼服,而是穿上了一件湖蓝色的印花旗袍。向红是带着身心的创伤来到美国的。在她幼年时期,母亲因为是俄罗斯美女而被关进了劳教所,父亲是个画家,却在母亲平反之后另结新欢,向红在绝望中自杀未遂,后来为了获得香港身份而与人仓促结婚,她的丈夫却想着如何利用她敲诈那位声名鹊起的画家父亲的钱。种种遭遇使向红把美国当做解脱之地,想在这里寻找找一种安定的、一劳永逸的生活,摆脱屈辱与窘迫。 

婚姻是她身份的分水岭,维系婚姻,她就是美国公民、豪宅的女主人;失去婚姻,她就是没有从业资质的夜店按摩女、钢管舞女。当婚姻处在暧昧不明的状态中,她在两种身份间切换。夜店的经历把她“破茧而出”、“展翅高飞”的梦想彻底粉碎,她再次被打回“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原形。

“亚洲人的皮肤天生比白人紧致,所以在昏暗的霓虹灯下,彩蝶舞蹈服的向红在钢管上下翻飞,唤醒了所有昏昏欲睡的男人。”此时,向红的“被看”不仅仅是满足异质文化的猎奇心理,而且成为了“欲望的对象”。他们无法饮鸩止渴,希望看到“蚕茧脱壳”,最后,竟然抓她的乳房,拉她的短裤。人格、尊严,被剥夺得荡然无存,琉璃般光彩夺目的“美国梦”碎成了玻璃的残渣,在北大荒青春岁月里破碎的自我,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度同样无法复原。

日光在不停变幻着颜色,而在它照耀之下的透明水滴也随之变化,无法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青时代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之下,命运是荒诞不可控的,这一代人无法确知“我是谁”。而当把美国当成解药,以为砸碎了一切束缚之后就可以重新挖掘和发展真正的自我,遭遇的却是另一种“封锁”。日光不见了,阴沉的天空下水滴只是混沌的灰色。这是移民内心深处那不见底的悲哀。

与传统小说中以某个人物为主角,其他人物配合其完成故事情节推动的框架设计不同,本书让五个人物都成为故事的主角,互相交织又互相独立,就像雨点初落时湖面泛起的涟漪圆晕,各自成为中心波纹又互相扰动重叠,形成一幅独特的画面。这样的构思更符合生活的本相,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每个人又都是别人人生的配角,由此作者脱离了单角度、单视线的叙事,而进入到形态各异的人物的内心,去追踪他们性格的发展轨迹。相较于她早期的作品《跨过半敞开的国门》,这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对于以单主角为核心的传统小说来说,更是颠覆性的实验。每一个“他者”都是“自我”,每一个“自我”又都是“他者”,每一个人都在寻求自我的确认。

作者匠心独具地以名字的对抗、较量,作为第一章节的小标题:“伊丽莎白vs李沙”、“长空燕叫vs郭燕”、“伊萨贝拉vs向红”、“笑比哭好vs向阳”、“谁主沉浮vs薛大鹏”意在表明“真实自我”与“身份符号”之间的微妙关系。“伊丽莎白”、“伊莎贝拉”是李沙、向红在美国的身份符号,为其提供了生存便利,同时也封锁了她们真实的内心。“长空燕叫”却是郭燕的“理想自我”。她十五岁就从省城来到“北大荒”,后因母亲的牵连常常与母猪睡在一起。她最渴望的事情就是做一只在长空中畅快欢叫的飞燕,展翅翱翔,吐尽心中的抑郁。同样,薛大鹏不可一世的微信名“谁主沉浮”,展露了他渴望掌握命运、指点江山的豪情,然而实际生活中的他,从小自卑,受人欺负,没有朋友,有如蜷缩在壳中的蜗牛,对外界充满了畏惧与怀疑。两个在生活中最受压抑的人,不约而同选择了最高调的名字,是渴望通过微信命名在虚拟空间中来达成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身份认同。向阳的“笑比哭好”却有另一番况味。向阳是向红的姐姐,“北大荒”时代,她与余科长发生关系,以怀孕相要挟,使余科长原有的婚姻解体,本以为能依靠婚姻回城,没想到余科长以及他们所生的孩子反而成为了拖累,于是她狠心绝情舍下一切后返城。然而,她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幸福,之后的漫长人生中,在服侍失智母亲的辛劳以及因抛下儿子而不断懊悔的煎熬中度过,她只好寄情宗教,在烧香叩首之中劝慰自己“笑比哭好”。每个名字都是对他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以一种浓缩的抽象性概括了他们的人生。

他们每个人的悲剧命运似乎都存在一个“始作俑者”。薛大鹏的母亲宋筱钰受到郭燕母亲的陷害,受尽折磨后自杀。此后,薛大鹏性格巨变,从养尊处优到郁郁寡欢。郭燕因母亲的问题,选择在“北大荒”成家立业。向阳、向红则因父亲背叛婚姻,抛弃家庭而走向颠簸流离。然而作者并不想着力揭示人性之恶,也无意于让煽动仇恨,建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逻辑,她更想深究社会性历史性因素对人造成的影响,在一个荒诞的时代,人性被扭曲,罪责并不全由“具体的人”承担,他们似乎是悲剧的促成者,而本身也是悲剧。当他们踏上异国的土地,因着重逢,突然体会到“血浓于水”的温情,在彼此宽恕中抛却过往,建立起新的情感纽带。

多年来,郭燕都记恨着母亲,怪她在文革时干坏事使自己留在了农场,没有返城。她也怪高唱与母亲结婚,老妻少夫的婚姻,让她在农场一直抬不起头,不过这一刻,她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温暖。在美国,郭燕在背井离乡的绝望中宽恕了自己的母亲。当郭母跪在薛大鹏面前,薛大鹏说:“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既然我父亲都原谅您了,我想我妈也早就原谅您了。”“干妈逼死了妈妈”,像魔咒一般,伴随着他走过青少年时代,如今,往昔的痛和恨融化在忏悔的温情之中。同样,向阳与唆使她以怀孕胁迫余科长离婚的红姐偶遇,也化解了过去的怨恨。向阳把身患肺癌的余科长接回家中,甚至重新对他产生了爱意。

把往昔的“伤痕”纹理清晰地一一图解,却并不沉溺在伤痕之中,自叹自怜、作茧自缚,用放下、宽恕对待伤害过自己的人,以及过去那个如同站立在地震带上动荡不安、无法确认的“自我”。

如果说在“文革”时期瞬息万变的时局使身份确认、自我认知在不停的流转,那么踏上异国之土又是新一轮的流转。与世界和解、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使支离破碎、变幻不定的“自我意象”重新得到稳固和确立,任何一个“自我”都不是孤冷地存在于世界之中的,“自我”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得以完善,得以完全。在此意义上说,《微时代》这部小说是“治愈系”的,在人生的绝境之中寻找出路,在暗黑的夜中寻找希望之光的照拂。即使是在文化差异的婚姻中,李沙和汉斯用各自的母语毫不相让,最后,汉斯对李沙的爱超越了文化的界限和种族的隔阂。

我是谁?——中国人?美国人?舞女?教授?……或许在执着的寻求中,轮廓越来越清晰,也或者仍然模糊不清。然而,在“爱”与“宽恕”中,一切矛盾得到解锁。作者跳出了新移民文学“文化对立”的苑囿,也不再纠结于“落叶归根”或是“落地生根”的困惑,而是以一种更加理性和宽容的心态去描述一个时代里形形色色渺小又独特的人生。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在评介中写道:“这是一部穿行于不同文化时空的流动性文学作品,在异质空间文化碰撞的特定语境下,产生出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令人深思的主题。”

评论《在异质文化中寻找“我是谁”》 作者:缪丽芳  演播:崔萍00:0024:17未加入合集

 

缪丽芳简介

缪丽芳,文学博士,安徽省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艺心理学、文艺批评。

(首发美国《红杉林》杂志202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