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此生,我想为你泡杯茶》

                       

 

                                  李宜璇

 

    小时候因为家里的孩子多,年龄又比较接近,父母实在照顾不过来,就把排行老三、比哥哥小一岁、比妹妹大两岁的我,送到郑州北郊的姥姥家养了。

    姥爷因“文革”批斗时被打断了腿骨,走路必须用拐杖,自然也就干不了什么农活。坚强乐观、腿脚勤快的姥姥就成了一家之主,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早饭后,时间再急,也一定先烧一大壶开水,等待水稍微散散热,投进一大把茶叶,带着这一大壶茶水下地去干农活。半天后回来,已经喝见底儿了——她自己是喝不了那么多的,多半分享给一起做农活的乡亲了。回家后她会把泡过的茶叶再加少许水来煮,下午家里人喝得茶就也有了。 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姥姥一手拿蒲扇一手端茶缸,一边帮我赶蚊子,一边给我讲故事。

     姥姥喝了一辈子茶,九十四岁去世之前,她自己说她这辈子的饭已经吃够了,拒绝进食,但依然接受淡淡的茶水……

    我与茶的缘和姥姥分不开。爱茶,也是我思念她的一种方式!

    第一次自己花钱买茶,是上初中时。周末去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看见一楼柜台有一组金陵十二钗包装的香片,就是茉莉花茶。看着喜欢,不仅喜欢茶的香气,也喜欢上面印制的红楼十二钗的图案。站在柜台旁边良久仍迈不动腿,拿着茶盒闻了又闻。售货员问,你到底买不买?我说我带的钱不够,能不能给我留着,我一定回来买。回家跟我娘软磨硬泡,终于如愿。那一组印着金陵十二钗的十二个小茶盒现在还被母亲保留着……

    十年前在朋友推荐下参加了李署韵老师的茶会,她是台湾“人淡如菊”茶书院创办者,第十届台北文化奖得主,还是茶道美学著作《茶味的初相》的作者,她以文字书写了茶的美学文化。曾先后数次到她在北京国子监的晚香茶室体验与感受茶和茶人的另一种时空,能喝到老师泡的茶,是福!李署韵老师修佛多年,在她的空间,随处都能感受到禅的和平与宁静。她说,喝茶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独享,取悦自己。然后是分享阶段,分享自己的热情。第三阶段就要奉献自己,透过一杯茶水提升生命的能量,影响周边的关系。李老师对一壶茶,一件好器皿,甚至一枝花都充满了敬畏之心,她说,我们中国老祖宗的哲学就是:万物皆有灵性。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等待,等一壶水沸,等一朵花开,等一个人来……其实,茶道就是行茶,泡一杯有温度的茶汤,就是修行。

    来美国后,一直有开一间属于自己的茶空间心思,传播和分享我们的茶文化。从大陆带过来的最多的就是茶和茶具。虽至今没有着落,但茶始终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多忙,每天都会给自己留一盏茶的时光,享受那一份属于自己宁静。我最爱分享茶给身边的朋友,如果听说谁喜欢喝茶,好感立刻多了几分。周末平时,约三五好友布一个茶席,摆上精致的茶点,聊儿女聊童年聊生活,人家是“把酒言欢”,我们则是”把茶联欢”,在感恩每一杯茶的同时也感恩所有的遇见。

    我先生的哥哥是美国人,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的传统文化,几乎能把36计背的一字不差。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Tea is meditation。在他的恳请下,我分享了我做茶的经验:泡茶之前需要用开水先冲淋茶具,叫温壶洗杯。第一泡茶快进快出不要喝,叫洗茶。饮用茶汤、冲泡茶叶时,也必须注意温度。白茶的冲泡温度应为 65-70℃,绿茶的为 75-80℃,乌龙茶的为 80-85℃,红茶和普洱为 99℃。适宜的温度,才能让茶叶表现出最好的状态,冲泡的水温低了,茶香不能充分的散发出来,温度高了又会损害茶叶里的营养物质。

    至于茶汤的品鉴,可以遵循一看、二闻、三品的步骤来。看是要看茶汤的颜色和光泽度;闻则是闻它有哪些香气,有没有花香、植物香、陈年香等;品呢就是品茶汤,它是润的、涩的、滑的还是有其他不一样的口感,尝它香气的纯净度、香气的浓淡和香气持续的时间以及有木有回甘。

    茶杯大多都用陶瓷或紫砂烧制的,内部通常涂有白色或浅色釉,以便于观察茶汤的颜色;茶杯不用太大,三口能喝完,即为“品”茶。因为我们中国有老话说,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嘛。喝完后拿空杯再闻闻杯底香气,还可以趁杯子的温度还在时杯口靠近眼睛,还有恢复视力和舒缓眼部疲劳的作用呢。

    我与茶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我山顶度假屋前院的两棵大树下,摆放了儿子亲手为我做的全实木茶桌,而先生则在后院专门为我修了一个禅意十足TeaRoom ……

    亲爱的姥姥,透过树叶落下来的斑驳阳光,我也想为你泡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