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简体字将在“繁简之争”中脱颖而出》

作者:李岘

        华文在美国生存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繁体字在受到简体字(又称“简化字”)冲击之前,被海外华人视为可以“寻根”的正体字。由于政治理念和历史遗留问题,被“老侨”一向视为“旁门左道”的简体字突然与他们认同的“正体字”,即繁体字平起平坐,不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实用价值上,都难以接受。随着 “两岸三地”关系的改善,不同形式和理念的社团可以在包容中互通有无,但是对“简体字还是繁体字在美国占主流地位”的问题,仍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本文将其浓缩成四种观点加以论述。

                                                     一、坚持“繁体字”是主流

        支持繁体字为主流文字的人认为:繁体字传承了大量的文化典故与信息,而简化后的简体字是断臂自残的一种推广,违反了“六书”有规律易理解的原则;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和文明之根,繁体字已使用了几千年,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华文化,最终使汉字变成符号而非文字。甚至有人指出:简体字是“中共”当年为了巩固新政权而刻意改变了原有的汉字形式。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美国非常普遍。1998年我在本地的一家中文书店举办新书发布会。那天进来的第一批买书的人是一对学识渊博、慈眉善目、从台湾移民到美国的老夫妇。他们很客气地买了我的一本书并请我签名。当我签名的时候,老太太开始批评简体字:“工厂”的“厂”字里面没人没物还要工厂做什么?“爱”字去掉了“心”字,还能让人联想到Love吗?简化后的“义”字很容易与“叉”字混淆……。她捧着我的书,毫无恶意地告诉我,她未必能读我的书,原因是我的书是简体字,而她有许多字不认识,也不认可;对她而言,简体字就是错别字!

        我把第一本书和签名给了一位不能读、也不想读的读者,可想而知我当时是多么的沮丧。那时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并且理直气壮——君不见美国华文报刊杂志多为繁体字?书店里简体字的书籍何谈不是凤毛麟角?

        即使是现在,简体字已经成为美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坚持繁体字是“正体字”的呼声,仍然在许多场合中出现。

        结语:在美国,支持繁体字的人在感情上比使用简体字的人更加执着!

                                                    二、坚信“简体字”应是主流

        支持简体字为主流文字的人认为:反对简体字的人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认为汉字的简化字古以有之。从甲骨文发展到篆体、隶书、楷书直至到简化字,从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到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都足以说明“由繁到简”是一种趋势,不应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忽略文字本身“变革”的合理性。

         他们认为繁体字虽然在字形词义上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内涵,但是简体字简单实用,适合于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符合“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这一基本概念;另外从语言本身来讲,简体字就是中国大陆的“正体字”,尽管它没有象繁体字那样鲜明地再现出“六书”的笔画,但是它没有违背其特点与精华;大多数简体字仍然继承了形声会意等特点,不会因此就淡化了中华文化;就像当代人不懂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先秦文字,但是不代表先秦文化就因此而失传;简体字较繁体字有易学、易写、易推广、易交流等诸多优点,简化后的汉字增添了语义的容量,可以“以一当十”,是简体字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对于实用主义的美国人而言,许多人学习汉语,不是被汉字的美丽和文化的生动所吸引,而是看到了崛起的中国为自己带来的“商机”——就像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美国人开始学习日语,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使许多美国人对日本文化心存芥蒂,但是并没影响到日语在美国的“流行”,当今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大多数的美国人又开始学汉语 ;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简体字易学易写就势必比繁体字多出一份魅力和竞争力——君不见美国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几乎一律以教授简体字为主?即使是传统的中文学校,不是也开设了简体字班供学生们自行选择?

         坚信简体字应为“正体字”的人随着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人口增加,呼声越来越高。

        结语:当代人应该将文字的普及与学术研究分别而论。那就是繁体字的保留与传承是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责任,没必要在大众使用价值上争论不休。尊重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才是硬道理。                                           

                                                 三、认为“识简书繁”是最佳渠道

         支持“识简书繁”的人认为: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记,即使他们的主观愿望是想让儿孙继承祖辈的“正体字”,但是“识简书繁”也许能够淡化“繁简之争”,不至于完全被简体字“同化”。在美国,提出这种设想的人大多是有港台或东南亚华侨背景的人。他们认为学习繁体字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 同时也认识到简体字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他们在一种矛盾的心情下,鼓励已经学习了繁体字的儿孙们,再去接受简体字的中文教育——君不见中国的经济正在崛起?还有哪一种方法可以让使用繁体字的人在极短的时间里掌握简体字呢?

       支持“识简书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以功利心学习简体字,会读不会写,他们的子孙在需要中文的职场上受到极大的限制。

        结语: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综其根本要素是社会交际的手段和工具。当官方和民间使用的文字都是简体字的时候,“识简书繁”还能有生存的空间吗?

                                                   四、认为“识繁书简”是最佳途径

        支持“识繁书简”的人认为:尽管繁体字代表着汉字的历史和过去,但是简体字更代表着汉字的发展和现实,二者各有其阶段性的特殊意义——不论是否定了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会使汉字成为片段、残缺不全的文字;只有繁体字和简体字共为整体,甚至包括更古老的汉字,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才能整体体现出造字原则上“象形、形声、指示、会意、转注、假借” 的发展轨迹。因此,“识繁书简”应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能读繁体、会写简体。

        对于这个理念,美国教育界有一些人推崇,但是没有一定之规。例如我所授课的学院,学校大纲清清楚楚地说明教授简体字,可是我和我的同事在使用教材上有的放矢。书商也投其所好,为美国高等学府量身打造的中文教材,几乎都是“简繁同书”。

        我不反对“识繁书简”的理论,但是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不得不说——君不见初学汉字的外国人把汉字当“画”来看?多“画”了一笔或少写了一笔,是不是就成了错别字?

        由此可见,“识繁书简”对于汉字的基础教育并非最佳选择。同步学习的结果会造成学生记忆纠缠的困惑,欲速而不达。

        结语:对于从事文字研究或书法绘画的人来说,读写繁体字应是基本常识;反之,初学者首先要“识简书简”,而后才根据个人喜好决定是否要“识繁书繁”。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观点虽然不能代表“繁简之争”的所有分歧所在,但是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在美国,这些分歧常常被旗帜鲜明地摆到家庭聚会的饭桌上、社团联谊的活动中。不同观点的人也常常会为此事争到脸红脖子粗或不欢而散。一个学术问题超越了学术界范围,使整个族群都参与其中,这种现象应该并不多见。但是笔者认为,也许恰恰是因为官方和民间对这一命题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才有了简体字今天的繁荣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