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闲笔“后疫情时代”》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第二十期命题征文——随笔“疫旅人生有感”

                                                     

作者:李岘

 

         什么是后疫情时代?现在是不是后疫情时代?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2020年6月,德国作家克劳斯•施瓦布就出版了他的新书《后疫情时代:大重构》,从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疫情结束后未来世界的新格局,并掷地有声地通过第一个维度评估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环境和科技五大宏观领域的集中影响;第二个维度对企业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微观阐释;第三个维度推测疫情对个人生活及心理造成的影响。然而,三年过去了,疫情并没有止于2020年,并且时至2022年岁末也没有进入“无疫”状态。

        尽管克劳斯•施瓦布先生这种高瞻远瞩的设想低估了这场灾难的长度和广度,对大到世界各个领域的盛衰窘况、小到个人吃喝拉撒睡的生存囧境,都因为病毒的不断变异和持续,使他的“大重构”变得无足轻重。但是,他提出来的“后疫情时代(the post-pandemic era)”的概念,无疑给生活在疫情中的人们多了一些祈盼。

        在“抗疫”的三年时间里,无数人畅想着后疫情时代的模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盼望着新冠病毒被彻底地消灭,人类可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状态。然而,这样的后疫情时代到今天也没有来临。

        那么,我们现在算不算生活在后疫情时代呢?从早期的戴口罩、做核酸、打疫苗、居家隔离的抗疫方式,到今天已经对无休无止的病毒变异感到麻木、视其于无形、自我解放、自我救赎、学会于病毒相处,这算不算是“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呢?

        最近有许多人都仿佛先知先觉地指导大家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把握大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如何使企业重振雄风,如何使个人早日抓住商机……似乎劫后余生的“后疫情时代”都与钱和权有关。

        我也一直在问自己网络上流传的“后疫情时代”的描述是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伪命题,但是我今天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现在已经进入到“后疫情时代”,那么,在这三年里伴随着病毒击垮了一些个体生命的同时,也考验着我们人类的本性。这种小小的感悟源于我今天看到的一则电视新闻:

        昨天,距2022年的圣诞节还有十五天的时间,清晨六点有几十位互不相识的人聚在一处商场的停车场上,带着各式各样的圣诞礼物,在一位叫Tommy Sablan的中年男人的带领下,来到一处不算豪华的独立屋的住宅面前。

        Tommy Sablan先生当众阅读了一封来信,信中讲述了一位刚刚丧夫、膝下有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只有四岁的女人经历的遭遇:疫情使这个家庭陷入经济窘境,但是年轻的丈夫向自己的太太保证,即使做多份工作也不会让妻儿受苦。然而就在一个月前,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车祸丧生,留下的孤儿寡母三天后被房东撵出出租屋;万般无奈之际,年轻的母亲只好投奔到自己的父母家暂住;然而父母家的房子不大,经济也很拮据,加上四个孩子刚刚遭受丧父之痛便寄人篱下,他们都躲在外祖父母的小房子里不肯出门。信中最后一句写的是“Little Tommy,您能帮帮他们吗?”

        Little Tommy就是镜头前这位人到中年的 Tommy Sablan先生。人们之所以都称他“小汤姆”,是因为二十年前他创立Breaking and Entering Christmas(圣诞节破门而入)的项目时,他的确还很年轻。尽管日转星移使他一头茂密的头发变得稀疏,人到中年的身材没有了昔日潇洒的风采,但是岁月的叠加使Little Tommy成为慈善者的荣誉称号,在圣地亚哥享有很高的盛誉——他和他的义工们每年都会从众多的来信中筛选出一百位在圣诞节有需求的人,然后代表这些人寻求慈善资金,再将善款作为圣诞礼物赠送给这些求助者。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从中挑选出一个亟需帮助的贫困家庭,在圣诞节前夕,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为这家人送去一份大大的惊喜。

        今年他选中的就是这位刚刚丧失丈夫、有四个幼儿要抚养的年轻母亲。由于当地电视台现场跟踪采访,使我有机会与众多的市民看到了一幕感人而又温馨的场面:

        “圣诞节破门而入”的义工们用借口使这家人暂时离开了居所,而后几十位义工分头行动,有的人爬到房顶挂圣诞彩灯,有的人布置圣诞树。三百多位从网上看到这个消息的人,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段的人鱼贯地走进房子,把自己带来的圣诞礼物留在房间里,并且自觉地瞻仰刚刚去世不久的那位帅气而又年轻的男人照片。从照片上看,这是一名亚洲人,很像菲律宾后裔。当各种肤色的人在英年早逝的照片前不胜唏嘘的时候,我在这个不大的卧室里看到,除了这张照片之外,所有的空间都被一张上下铺的床和一些放杂物的箱子堆满。Tommy先生说13岁的孩子住在上铺,年轻的母亲带着4岁的孩子住在下铺……

        我的心在想象中抽痛,感同身受到一家老少三代生活在狭小空间里的窘迫。但是,让我最终面对电视机流泪的那一刹那,是在看到Tommy先生站在堆满圣诞礼物的屋子里,手中握着两个信封,眼含热泪地告诉大家信封里有两张支票,而且这两张支票的数额很大,足以帮助这位年轻的母亲暂时走出身无居所的困境。他热泪盈眶地对众人说,为了尊重两位资助者的意愿,他不能告诉大家他们的姓名和资助金的数额,但是,他由衷地感谢所有人的慷慨解囊和爱心相助,使“小汤姆”的圣诞节梦想再次成真!

        一位年年充当圣诞老人带给苦难家庭一份惊喜的Tommy先生,竟然在二十年后依然为自己所做的慈善工作眼含热泪,这是怎样的情怀啊!

        最让人感动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圣诞节的欢乐,Tommy先生请来了制雪公司的大卡车,在这家人大门外的草坪上铺满了厚厚的白雪,这在全年不见雪花的南加州堪为难得一见的美景。

        现场有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的眼睛更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湿。随着热泪盈眶,我的思绪也在脑海中碰撞:三年疫情,除了上百万人的死亡,各行各业的停摆,连戴不戴口罩都会成为家人和友人之间的一条鸿沟,更何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也因病毒的横空出世变得复杂。在百废待兴的“后疫情时代”,重塑的重点应该是通过集体力量对抗个体生命的脆弱,用“大爱”清除新冠疫情给每一位亲历者造成的负面情绪。

        如果人们都能够认识到爱的力量,那么重建经济和地缘政治就不会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这样的结论不乏理想色彩,但是美好的愿景也许就会像“小汤姆”一样梦想成真呢!

 

(美国《华人》月刊杂志2023年2月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