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坛第五期《二十一世纪小说的文学性和商业性》纪实

时间:2020年6月7日19:00——21:00(美国加州时间)

地点:互联网微信群——“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微信群

参加人:樊瑛,刘秀平,李岘,胡沅,李凡予,谭瑞钦,苏飒,蒋见元,张泉,萧昆,何绍义,强颂锦,郝晋,仝莉,郭俊丽,许晓妮,赵燕冬、袁浩潮、陆青

主持人:杭松

议题:二十一世纪小说的文学性和商业性

杭松: 议题1:你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在21世纪创作,并有一定影响力或流行性的小说?

苏飒: 杭松 三体算不算?鬼吹灯?

郭熙: 所有人哪位有对当下中文小说语言做过分析?可以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梳理。

杭松: 是的,三体是刘慈欣老师创作的科幻小说。鬼吹灯在网络上也开创了所谓的“盗墓流”。 

苏飒: 都很喜欢,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节精彩 

杭松: 郭熙 我在背景资料当中有从五四运动其进行过一个比较简略的梳理。本次微论坛的着眼点还是在当下和未来。所以我们将着重讨论21世纪创作或出版的作品。

杭松: 其实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对一些类型小说以及纯文学小说进行了一个时间点上的调查。就畅销书方面来说,《哈利波特》的创作年限是1997年-2007年,但这本小说是由英文创作,但其中文译本也在华语阅读市场上有极其优秀的表现。 

杭松: 还有就是莫言老师的《檀香刑》和《蛙》,这两本纯文学作品也帮助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杭松: 《三体》是另一个方向的例子。《三体》由Ken Liu翻译,在美国出版后获得了雨果奖。也因此让《三体》和大刘本人在中国和国际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力。

苏飒: 总感觉莫言的太重口味,接受起来有点难度 

杭松: 嗯,是的。比如《檀香刑》当中的凌迟,《红高粱家族》中的剥皮,莫言都是有进行深入刻画的。

袁浩潮: 报到。

李岘: 郭熙 是语言学专家,我们下次可以专门举办一次“当下中文小说语言做过分析”。我读过《三体》和《蛙》

李岘: 杭松 这是为什么我无法看《檀香刑》的原因。

杭松: 嗯,《檀香刑》开篇就有描写受刑的画面。比如“掐腰葫芦”,灌参汤,让檀香木入油锅等等细节描写都过于生动了。

 杭松: 还有《蛙》当中的,描写计划生育人员追赶孕妇,孕妇跳河等等桥段,就中国大陆的审查标准来说,一般没有资历的作者如果涉及,是比较容易出审查问题而影响出版的。

 苏飒: 我总觉得文学还是要以真善美为基调,尽量世事纷乱

 杭松: 我们言归正传,回到议题1。大家除了这些作品,还有没有读过,或者听说过创作于21世纪的小说?

 苏飒: 你能举一些代表作吗?

 杭松: 苏飒 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是存在,并需要文学作品来揭露一些假丑恶的。

 杭松: 其实我提出议题1的另一原因,也是希望大家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能够意识到,目前,二十一世纪真正有影响力或者流行性的小说,已经和我们在30年前读过的小说有较大差异的。

 苏飒: 但揭露的目的还是要回归真善美,不能只管揭,怎么丑怎么揭

 许晓妮: 杭松 郭敬明、韩寒应该都算是这类作家吧

 杭松: 除了纯文学之外,现在有比较高的关注度的小说,或者已经进行影视化改编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所说的网络小说。 比如《庆余年》,《琅琊榜》等等。

 杭松: 许晓妮 是的。郭敬明和韩寒是80后的现象级作家,他们一些影响巨大关注的作品主要是出版于二十一世纪初,也就是2000年到2010年的样子。

 苏飒: 庆余年看了几集,说实在这类穿越小说实在比较难欣赏。

 苏飒: 小时代也算吧?

 杭松: 韩寒以杂文见长,但也创作过》《长安乱》,《一座城池》等小说。

郭敬明也有《小时代》,《幻城》,《爵迹》等等作品。

 杭松: 但是,在2010年以后,韩寒的职业重心是赛车手,已经许久不见他出版作品。郭敬明也转型成了导演,在《小时代》和《爵迹》之后也就没有进行什么小说上的创作了。

 杭松: 好的,相信大家已经对第一个议题有了一定的探讨,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议题。

 何绍义: 杭松 以《庆余年》为例,我觉得,网络小说的商业性大于文学性。因为,需要读者的支持和网络流量的支持。

 杭松: 议题2:你是如何看待网络小说或通俗小说的?

 杭松: 何绍义 是的。我们普遍定义的网络小说就是商品向的创作,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进行付费阅读

 杭松: 所以网络小说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会特别注重悬念和“爽点”。网络小说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分析市场,并且是以读者的喜好为创作导向的。

 苏飒: 网络小说有精品,但是不多,提供了广大的舞台,任何人都可演,任何人都可看,可不看。很丰富。挑精品有一些难度

 杭松: 苏飒 是的。网络小说对精品的定义和纯文学可能会有些不一样,并且主要还是以流量和IP化潜力为主要评判标准。

 

许晓妮: 杭松 我认为这两类文学的风格都有自己广大的受众面,以商业考量为主,不能过多地苛求其文学性。

 杭松: 我在这里也想听一听大家的想法。大家是否会对这种商品化的网络小说有些看法,认为这种商品化的网络小说是一种低端的,牺牲作家自我表达的生产?

 苏飒: 通俗小说只要情节精彩,语言生动,读起来很轻松

 杭松: 其实,网络小说这个词,一开始,只代表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它只是定义了一种文字信息的承载方式,是和纸媒相对应的。可是后来,网络上的小说朝向了商品化生产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们也渐渐地把网络小说和商品化小说划上了等号。

 李岘: 认同

 杭松: 因为现在阅读网络小说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那我们也就顺着进入我们的下一个议题

 杭松: 议题3:你是如何看待网络发表和纸媒发表的?你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样?

 苏飒: 作品网络化商品化是大势所趋,是发表的一种形式。要加什么内容是作者可以控制的:

 李岘: 1、我个人还是喜欢纸字书;2、从目前看,纸质出版物就文学功力讲仍然比网络发表的作品质量高。这不是指网络作者水平问题,而是网络上大多数作品一稿成,没有修改,没有如编辑等第三者客观的评说便面向大众,所以质量相对粗糙。至少目前来说,从社会认知上纸质出版物比网络出版物质量高。但是从内容上讲,纸质书也许会因为审稿而不能出版,但是网络刊登就会给作者更大的思想空间。

 苏飒: 李岘 非常同意

 杭松: 李老师说得很对。

 杭松: 我前段时间刚刚和一位在中国大陆从事纸书出版的编辑有过讨论。其实,现在纸书也正在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仝莉: 网络文学有点快餐味道,时尚,刺激,娱乐性强。但也许有一天人们吃腻了快餐,还需要正餐或大餐的。

 何绍义: 李岘 你说得很对。不过,出纸质书的同时还可以出它的电子版。

 仝莉: 对,现在电子版书几乎同步了

 胡沅: 我认为任何小说如果是基于迎合别人来创作的话,其思想性、文学性(尤其是思想性)就会大打折扣。读一篇小说或一本小说,除了轻松愉悦、娱乐以外,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要让读的人从中得到一些启迪。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都是思想性和文学性都很强的小说

 蒋见元: 认同胡沅 

 李岘: 认同胡沅

 萧昆: 认同胡沅 

 樊瑛: 胡沅 同意你的意见。

杭松: 大家说得都很好。在网上也有一位网络作家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网络小说和纯文学本来就是两个领域。他表示,网络小说是不会抢占纯文学的市场的。如果突然有一天,网络小说消失了,那那些原本读网络小说的读者也是不会去读纯文学的。他们会去玩手机游戏,刷视频,看电影。

 何绍义: 我有个问题,有了电子版,纸质版的存在价值在哪里呢?

 杭松: 我对那位网络作家的这番言论基本是认同的。也就像@Emily Yuan Hu 胡沅 说的那样。那些寻求启迪,思想性的读者不会去选择看网络小说。那些寻求刺激,娱乐的读者,也不会去翻纯文学作品。

 许晓妮: 杭松 十分赞同你的观点!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又众面,在这方面不能厚此薄彼。

 杭松: 何绍义 只能是提供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了。这就好比网络和数据化如此发达的今天,美国各部门还是寄信的。

 胡沅: 何绍义 纸质便于保存,没那么容易坏眼睛

 譚瑞欽: 紙质有感情的感覺。

 胡沅: 譚瑞欽 是的,看起来觉得亲切

 杭松: 我可以给大家看一看我前段时间所写的小说《我们的青春横跨中美》的图书选题单。

 杭松: [Photo]

 郭俊丽: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和读者,都有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意义。纯文学和商业化文学作品也都是时代的产物。

 苏飒: 网络只是一个载体,现在世界名著在网上也几乎都能找到,比纸质的方便很多。并不是在网上的就只是网络文学。我们这一代对纸质有感情,但下一代对网络更有感情

 杭松: 我的这部长篇小说是纯文学和商品化文学的结合体,但是在图书选题单中,为了说服出版社采纳我的选题,我就列出了一些出版优势。

 杭松: 也就是这本书为什么需要纸质化的原因。

 赵燕冬: 网络方便,大众,平台大。这是网络的优势。

 张泉: 雖然電子版書如日中天大有取代日薄西山的 紙質書籍的趨向,我想只要人們還憧憬書架滿滿的恬靜書齋,只要人們仍如獲至寶地珍藏贈予的墨香,只要還有人欣賞裝幀精美、雅致古樸 的書籍,我相信紙質書香將與文明、文化共存亡。

 何绍义: 我觉得将来纸质书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收藏性了。对吧?

 杭松: 其实,就小说这个类型,就实用性来说,纸质化呈现的效果是很难超过电子书的。

 苏飒: 杭松 我们的青春这本我在作协网连载过程中通读了一遍,很喜欢里面的人物对话。你是有准备写续集的吧,觉得没有完

 杭松: 但是有一些小说,比较童书,那就非常适合纸质化。因为小朋友们不能过度看电子产品,会伤害眼睛。

 李岘: 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纸质书不容更改性,更具有史料价值。

 赵燕冬: 我自己更喜欢纸质,有的是翻书的感觉。但网络会更方便收藏。

 杭松: 苏飒 这本书已经完稿了,链接如下:

 杭松: 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1846094/

 张泉: 恕我在此插一句,有口雖然難辨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利弊,電子版的書 籍怎能“帶著墨香”、“展館”收藏展示、朋友間互相“贈予”?

 赵燕冬: 杭松 感谢分享此书。

 杭松: 张泉 我觉得这个点非常好。非常好得体现出了纸书作为一个实体的价值。

 李岘: 杭松 链接收藏了。

 杭松: 所以,我在设计实体书封面的时候也会加入一些比较好的寓意。让大家存放在家中的时候感到身心愉悦,对风水也有好处。

 樊瑛: 张泉 张老师说的好。我有这种感觉。虽然我也爱读现在的网络文学,但也珍藏精本纸质书。

 杭松: 现在一些商品化小说很难让人再翻开第二次,这也是一部分没有流量的小说难以纸质化的一个原因。

 杭松: 然后,我们接下来下一个议题。

 樊瑛: 杭松 我也收藏了你的新著

 杭松: 议题4:你知道类型文学吗?你认为类型文学和纯文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杭松: 樊瑛—樊瑛 谢谢

 郭俊丽: 纸质和网络书籍各有不同各有利弊,各有独特的魅力和读者,他们并驾齐驱,没有互相取代和消亡。

 何绍义: 张泉 你说得很对。我完全同意!

 杭松: 郭俊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剔除教科书,社科类文献,就小说这一个门类而言,纸书正在式微。

 杭松: 好的,我们进入议题4。

 杭松: 议题4:你知道类型文学吗?你认为类型文学和纯文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李岘: 类型文学是指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官场、职场、侦破、玄幻、穿越、财经、励志、校园小说都属于类型文学,是一种模式化的创作。类型文学是消遣娱乐的文学,目前已成为通俗文学的主体。

 杭松: 谢谢李岘 老师。

 李岘: 参考网络

 杭松: 是的,其实我们在进行自由创作的时候,很少会在过程中将小说归纳为一个类型。

 杭松: 传统作家所创作的小说可能会有一些较明显的类型元素,但很多时候会是一个类型的综合体。

 杭松: 比如我们提到的莫言的《檀香刑》,你可以把其归纳为历史小说,也可以是乡土小说,也可以是悬疑小说。类似这样的纯文学作品是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类型定义的。

 杭松: 然而,《三体》就可以被很明确地归纳为科幻小说。因为,《三体》本身就是类型文学。

 郭俊丽: 杭松 式微是啥意思?

 杭松:[Photo]

 樊瑛: 杭松 我也没搞清楚式微的意思

 郭俊丽: 杭松 学习了

 樊瑛: 杭松 懂了!

 杭松: 我想要请问一下大家是不是有进行过类型文学的创作?

 杭松: 我再举几个例子,比如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是青春小说,《小时代》是都市小说,《幻城》是魔幻小说。

李岘: 坦诚地说,我在主观上是拒绝类型文学创作的。

 杭松: 我先说我本人。其实我本人是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类型文学创作的。比如我出版的长篇作品《魂国志》在新华书店上架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书店不知道这本书应该被分为青春读物,悬疑读物,还是幻想读物。其实我这本书里甚至有历史,女性,等等元素。

 杭松: 李岘 我本人有尝试创作单一类型的作品,但是,做不到。因为我总希望我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能够表达,或传承一些东西的。

 樊瑛: 杭松 我想我写的东东已经老套了。靠一点蝴蝶派的边儿。与网络不搭嘎。

 赵燕冬:国内书店或图书馆还真是这样分类的。

 樊瑛: 鸳鸯蝴蝶派

 杭松:[Photo]

 李岘: 杭松 我觉得分类小说的定义与书店对于文体和文风的分类还是有所不同的。

 杭松: 然后以上是我的作品《我们的青春横跨中美》后记中的一段话。这也是我本人进行创作的的想法。

 赵燕冬: 我也觉得自己的东东与网络不搭。

 赵燕冬: 说的好。

 樊瑛: 赵燕冬 大概我们没有要博取大众眼球的欲望

 杭松: 李岘 其实,书店作为一个商业化的空间,现在也开始有类型化的趋势,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读及喜欢读的书。

 杭松: 樊瑛—樊瑛 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引入到话题5.

 杭松: 议题5:你对读者的看法?你认为读者的喜好对创作是否会有影响或该有影响?

 赵燕冬: 樊瑛—樊瑛 我们都不是做商业化的写作,不迎合众人口味。

 郝晉: 紙質書,審查太嚴。許多編輯的水平限制了紙質書的思想水平,文學水平。

 赵燕冬: 不会受读者影响。

 郝晉:網絡則有點過於亂,版主也和編輯的角色相似

 杭松:郝晉 其实也有更甚至,编辑以商业化为导向,只关心作品是否好卖,而毫无关心思想性,文学性。

 何绍义:杭松 我觉得,纯文学创作不会受读者影响。商业化文学创作非常受读者影响。

 郝晉: 杭松 同意,這個更是不堪。

 李岘: 我想不论是网络小说或纸质小说,类型小说或者纯文学作品,只要是小说就应该有小说创作的所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悬念、起承转合、语言风格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纯文学讲究的原创和独创性。

 杭松: 我先来说说我对读者的看法。如果我进行独立创作,写抽屉文学的时候我是不会考虑读者的。因为我所书写的这一些东西根本就不奢望,或者说不愿意让读者看到。但是,如果我将作品发表出来了,尤其是发表在网络上了,那我就会关心读者。这个时候,读者的喜好对我的创作就会产生一些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的。

 樊瑛: 杭松 有的作者会受读者点评的影响。但有的则坚持己见。不为所动

 赵燕冬: 樊瑛—樊瑛 同意

 郝晉:李岘 同意!

 杭松: 我大多数时候会坚持己见,但是会进行反思。

 何绍义: 网络小说受读者影响较大。

 郭俊丽: 是否受读者的影响取决于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杭松: 网络小说的作者甚至要做市场调研的。而且有些作者是会跟风的。就是别人写什么火了,自己就写一个同类型的。

 赵燕冬: 受影响和接受建议是2个概念吧?影响是指哪方面?

 何绍义: 如果网络小说不考虑读者的话,很难火起来。

 杭松: 赵燕冬 一个是创作的影响,一个是心里状态的影响。我认为大多数作者的创作思路是不容易受影响的,但在看到评论之后,心态或者心情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张泉: Genre Fiction 类型小说是小说商品化的产物,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所以考虑到商品出版效益问题。而文学创作,这种考虑是会影响写作的。

 刘秀平: 网络小说和网红现象有点近

 何绍义: 网络小说更容易受读者影响。

 李岘: 张泉 认同

 杭松: 刘秀平 这种现象我是见过的。有一些作者写的作品非常粗糙但是却有很高的人气,因为她拉了读者群,天天在群里发红包,建立个人粉丝。所以作品的流量就起来了。

 李岘: 杭松 这种现象不能与文学现象同日而语。

 赵燕冬: 那是商业化的写作。

 樊瑛: 我很不屑所谓的网红。但听说他们也是为了赚钱。

 杭松: 那个甚至都不能叫写作了。用这种方法营造的虚假繁荣,就算是作者的小说由一堆阿拉伯数字构成,也是会有所谓的“粉丝”来光顾的。

 赵燕冬: 杭松 这样说很明确。

 杭松: 但是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并且不是个例。

 杭松: 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打击了潜心创作的作者的自信心,也破坏了一些注重作品的作者的创作心态。

 杭松: 我就有认识几个作者,潜心创作,也在网络上发表。虽然作品很好,但无人问津。而某一些非常粗糙的作品却有极高的人气,这就让他们有些心态失衡了。

 樊瑛: 网络小说剽窃,抄袭大有人在。也有极少精品

 杭松: 关于抄袭,洗稿这个话题,前段时间我也对两部作品进行基于个人理解的评判,也算是参与了一出大戏吧。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以下链接:

 杭松: https://www.douban.com/note/762094202/

 苏飒: 杭松 有好的作品,也要考虑适当的市场营销

 张泉: 这和写作的初衷有很大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樊瑛: 杭松 这也是社会背景的浮躁,虚夸,拜金的影响

 杭松: 前段时间,有两部关于西藏文化的网络小说在内容及各方面有很多部分“撞车”了,所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来进行分析。

 何绍义: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作者的最大心愿就是拥有读者,因此,在创作时考虑到读者继而受读者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杭松: 张泉 是的,同时也落在了议题5上,也就是写作需不需要读者,写作是不是为了得到关注。

 李岘: 文学作品需要读者,我创作长篇时会想到它的读者群,但是不会为了迎合受众而改变我的创作初衷——因为我追求的是纯文学创作而不是为了商业效应进行类型创作。

 张泉: 当然需要读者

 杭松: 樊瑛—樊瑛 我前段时间和一位在甘肃的作者进行过关于写作目的的讨论。他认为,现在中国大陆有大量的人去写作,尤其是写小说。一部分是因为表达欲的旺盛,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出人头地”的思想在作祟。总认为,现在自己做本职工作也就只能这样了,说不定写作还能写出一些名气。

 刘秀平: 网络读者的水平,限制了作者的水平发挥。所以,不要一味地屈就读者,

 张泉: 但不能哗众取宠

 樊瑛: 写得好的文章不必取悦读者,懂你的自会来欣赏。

 杭松: 樊瑛—樊瑛 对,这就是所谓的创作本能。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能够从创作本身中获得愉悦,获得使命感。

 赵燕冬: 我不在意有很多读者,但在意有共鸣的人。

 樊瑛: 杭松 理解万岁!

 刘秀平:

 杭松: 好的。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议题吧。

 杭松: 议题6:什么是IP?你所理解的IP是一个什么概念?

 樊瑛: 赵燕冬 复议。

 赵燕冬: 樊瑛—樊瑛 共识

 李岘: 不知是否准确:所谓IP概念,即整个文化产业,影视业,游戏业和出版业等都在热火朝天炒作知识产权概念。

 樊瑛: 赵燕冬 

 杭松: 谢谢 李岘 老师。

 樊瑛: 我不知

 杭松: 是的,IP其实是小说商业化的方式和概念。也就是创作的小说能够进行影视,游戏等等的改编。

 杭松: 这也是目前职业作家的收入的大头。

 樊瑛: out 了

 郭俊丽: IP是缩写吗?杭松

 苏飒: 这是应该的,就像专利一样。问题是文学作品的IP包括什么?

 杭松: 我想,目前作协里大多数的作家应该不是将写作当做谋生手段的。所以,我把IP的概念拿上议题,希望大家了解一下这个概念。

 杭松: Intellectual Property 

 郭俊丽: 杭松 谢谢

 赵燕冬:真的不知道。

 何绍义: IP = Intellectual Property

 樊瑛: 杭松 谢谢,看全词汇

 杭松: 那大家知道一部小说可能有哪些版权吗?

 苏飒: 文学作品的lP怎么界定?

 郭俊丽: 就是知识产权

 樊瑛: 请介绍。长知识

 李岘: IP背后实质是一个泛娱乐市场。泛娱乐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不过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有认同的。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能够利用这种优势推动我们的作品有什么不好?例如我们作协网站上刊登的作品又利用了喜马拉雅平台变成有声读物,这就是一个良性的互动。

 杭松: 就我签过的合同来说,小说的版权除了大家熟知的著作权,电子版权,纸书出版权,复制权,还有影视版权,有声版权,游戏版权等等。

 杭松: 李岘 是的。

 赵燕冬: 长知识。

 樊瑛: 有了感性认识

 杭松: 我将IP这个概念提上议题,是因为目前21世纪小说的创作,尤其是类型小说的创作是和IP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杭松: 我给大家一个大致的概念,我有一个作家朋友,是耶鲁的硕士,UCB的博士。她创作的一本22万字的小说,影视版权卖出了1000万人民币。

 刘秀平: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一个大IP, 应该合理地运用它去发挥足够的潜能

 赵燕冬: 这是不是商业化运作方式

 何绍义: 一部小说可能的版权: 改编版权,翻译版权,配音版权,等等。

 杭松: 就现在目前看来,我们作协的各位作家可能对IP的这个概念还是相对陌生的。但我相信大家应该大多数人都有出版的经验。

 樊瑛: 真是知道了不少前卫知识

 杭松: 我们做出版的时候,版税收入= 书的定价*印数*版税税率。我们举个例子,一本定价40元的书,首印8000册,税率7%。大家算一算,这个作家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能获得多少收入?

 樊瑛: 对职业作家有了很多的机会来宣传自己

 樊瑛: 也是一个赚钱的机会

 杭松: 我想很多人已经得出答案了: 40*8000*7%=22400(元),也就是说一位作家潜心创作的一本作品,能获得的收入是两万多元。

 苏飒: 22400

 赵燕冬: 这些版权是小说出版就自带的吗?要做版权专利吗?

 杭松: 但是在物价飞涨,尤其是房价飞涨的中国,这个收入是远远无法支撑传统作家进行生活的。

 张泉: IP 也是对作者、出版社的法律保护,以防侵权。

 杭松: 所以,21世纪的小说家,如果要进行全职创作的话,是避不开IP,也无法不考虑IP的。

 杭松: 我再给大家透露一下喜马拉雅版权费的报价。

 杭松: 首先,我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版权费。版权费也就是某位作者允许喜马拉雅获得某部作品,进行有声的演绎和改编。

 杭松: 我那位甘肃的朋友,创作的20万字的悬疑小说,由出版公司牵线搭桥,售出了4万人民币的版权费,并且后续有3:7的有声收益分成。

 杭松: 所以,一个有声版权产生的收益就已经大大超过了其出版收益了。

 杭松: 我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大家,目的也是想让大家了解我们当下小说创作过程当中的一些影响因素。

 杭松: 好的,那我们进入我们今天晚上的最后一个话题。

 杭松: 议题7:作家在创作中该如何权衡文学性和商业性?

 李岘: 我想每位作家对此可能都有自己的倾向性,但是我的倾向性很明确,不在乎其商业性。

但是,如果大家能够将类型文学中人类的基本性情感“性爱、情爱、恐惧、竞争、同情、报复等初级需要”和纯文学中发展性情感“讲究原创和独创的,在思想上,着重探索人的更广阔更深入的精神领域,在艺术上,重视创新”互相渗透,相互兼容以赢得更多的读者,那将更好。

 何绍义: 文学性和商业性的权衡应该因人而异,因题材而异。

 张泉: 认同李岘 

 樊瑛: 李岘 理解您的想法

 杭松: 我想李岘老师的观点一定代表了对文学理想有追求,对创作充满热情和使命的作家。对文学之心的纯粹是非常值得让人尊重和敬佩的。

 何绍义:认同李岘 

 杭松: 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以写作为谋生手段的全职作家。他们或许也有一颗文学之心,但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他们的腰,也让他们也在文学和生存之间,在商业性和文学性之间不得不做出取舍。

 杭松: 我和许多这样的作者有过交流,也写了一篇散文,来抒发创作者沦为手艺人的无奈:

https://www.douban.com/note/762197342/

 何绍义: 杭松 同意你的看法。

 赵燕冬: 李岘 赞同。

 李岘: 杭松 认同您的观点。当今网络文学的确将许多坚持纯文学创作的专业作家逼向“死角”。

 郭俊丽: 杭松 无奈为五斗米折腰是值得同情的。

 赵燕冬: 其实这是现实社会商品化的产物。

 张泉: 杭松 你说的是现实。但也是对文学创作的两难境地的挑战!

 李岘: 这是我们的幸运,不用为五斗米折腰

 杭松: 我们今天晚上的讨论接近了尾声,也很感谢大家对21世纪小说的文学性和商业性进行探讨。接下来,我们进入自由发言时间,大家可以互相提问,尽情抒发自己的想法。

 赵燕冬: 无可厚非。

 譚瑞欽:[Photo]

 譚瑞欽: 杭松 謝謝解答了我對㝍小説思路的問題是如何構思,情节的发展,个人的理念及人生經历為依歸的思路。感恩

 譚瑞欽: 我想李岘老师的观点一定代表了对文学理想有追求,对创作充满热情和使命的作家。对文学之心的纯粹是非常值得让人尊重和敬佩的。

 譚瑞欽: 学益非淺

 樊瑛: 譚瑞欽您说出大家的心声。

 苏飒: 非常有意义的交流。

 何绍义: 谢谢杭松今晚主持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微论坛。我们相互交流和探讨了一些很有意思且很有意义的话题。

 萧昆: 杭松  谢谢写作心得和其它见解的分享!

 赵燕冬: 这是一次很有实际意义的学习,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很多信息。学习了。感谢主持人杭松。

 樊瑛: 杭松 谢谢你的组织材料及提纲如此周全。同时学到了在文学写作上的最前卫知识和新鲜事物。

 郭俊丽: 今天学习了,多谢多谢。

 袁浩潮: 谢谢主持人,今天学到不少以前未知的东西。

 李岘: 杭松为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流,让我们思考了当代文学创作所面临的挑战。尽管现实很骨感,让我们之中坚持纯文学创作的人感到困惑,但是我们会“向死而生”,为海外文学创作保留一片净土。再次感谢杭松对这次论坛的充分准备和引导,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谢谢!也谢谢大家踊跃参加,积极发言,使我们又多了一期精彩的微论坛。

 张泉: 写作本是件孤独的事情,借着这样的分享,减少了一些孤军奋战的失落。谢谢杭松 

 李岘: 微论坛每三个月举办一次,任何人只要提出选题文案,都可以作为主持人来支持作协的工作。下一期谁愿意自报奋勇?8月初提交文案即可。谢谢杭松 辛苦了。

 李岘: 感谢大家晚安。

 杭松: 谢谢大家的参与和发言~希望这次微论坛带给了他家一些新的事物和想法。也希望各位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感恩。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