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化美学的时代奇迹 ——《古巴随笔》的随笔

·论说文·

 

贾 非

 

 

       文学的审美使命是崇高的。

        这句“别林斯基式”的古老话语,在当今崇高与使命被淡出娱乐化生活与大众传媒的病态时尚里重提,确有悖“潮流”。然而,这一使命之心旌神帜,却被黄卓才教授一个传奇式的跨国行动无声地摇动了起来。一卷《古巴随笔》,改写了我中华大国“海内”与“海外”血脉亲缘、生死相隔的那段悲苦历史。在大时代的福波里,他从曾经的历史封闭里走出,突发亲情文化灵感,天开异想地自行邀集了身居美、加、华的子孙眷属,自行组织一个家庭跨国古巴访问旅游团。且以自助游的方式寻巡、探访先人家父当年跨越加勒比海到古巴谋生的华人历史足迹。生动地展现出难得一见地华人先辈所经历的苦难岁月、为所在国和故国所创造的文化与精神物质财富遗产,赢得了古巴人民于加勒比海岸书写出“可敬的中国人”的山海强音。

       身居“海外”的华人先辈,以自身于苦难中昭示出的亲情、爱情、义情,赢得了海外国度举世仰慕的友情。令当代人间凭添华夏子孙的豪情,冲撞魂魄。这是第一等的审美感受。

       黄教授令尊大人于三十年代初,出于国境、家境的历史原因,历史性的随同边海华族群体,告别故乡——台山,飘泊出洋,辗转加勒比海,到达古巴茹苦谋生。时隔多半个世纪岁月,历史的氤氲使得古巴成为台山“侨乡”,台山亦成为古巴的“侨乡”(见《 万里情牵哈瓦那》——访台山“古巴华侨村”、再访“古巴华侨村”)。侨乡,这一特定的国际移民概念,在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与生活中,被焕发出了历史性的时代光亮。走出“国门封闭”与“海外关系”灾难的中国人,第一次可以到海外的先人所在国度,去寻踪问祖,链接“双重”侨乡的亲缘信息与灵脉。此乃中国改革开放国策时代赋予国人的亲情灵感与机缘。作者的海内外家族跨国旅游古巴先人考察行动,盖源于当今这个崭新的时代。

       黄卓才教授悉存有黄老令公在1952年至1975年间写给他的 40多封家书。以此为往事叙解的基本史料,曾以长篇报告文学《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为题,生动成书(暨南大学出版社版)。旋即又于此番跨国古巴行动之后,又成书此卷《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广东高教出版社版)。并以此隆重纪念中国人到达古巴170周年(1847—2017)。

        作者的父亲黄宝世(1898—1975)。是古巴一位地方侨领。

       黄教授于2014年携夫人及生活在中国、加拿大、美国3国的儿子、女儿和外孙女一起组成“跨国家庭访问团”走访古巴,专门到他父亲生活和工作过的大沙华(Sagua la Grande)和古巴首都哈瓦那等地“纪念先侨,追寻龙迹,了解古巴。”寻根访祖之行结束后,他满怀深情地写出并出版了《古巴随笔—— 追寻华侨华人踪迹》一书。

       这是一本以“关注拉美战略伙伴,追寻古巴华人踪迹”为主旨的纪实散文集。全书计含随笔“古巴情结”、访问记“探寻之旅”、人物速写“丽岛友朋”三个单元,并配有200多张相关图片,翔实记叙了作者率领“跨国家庭访问团”在古巴实地访问的生动情景,揭开了位于古巴中部的“广府华侨乐土”大华沙神秘的面纱。

       黄教授是古巴侨属学者。生活在一个五代华侨家庭。他长期观察研究古巴,善于以文学笔法描述见闻、表达思想和观点。其首卷著作《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一书,无疑独具形象的古巴侨史价值,同时以其生动的文学构思和话语本色,获颁《中国作家》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项。

       《古巴随笔》一书的侨史、学术价值自不待言。其亲情文化的美学价值,尤为当今缺位了的中华主流文化添加声色。鸣响出了一曲动人心魄的国际亲情美学旋音。其亲情文化美学氛围之宽泛、浓烈,为一般文史著作所难以囊括。该书从先人血与泪的行走、世界风与云的人间,到国际山与海的情缘、子孙情与智的流脉。都有萍踪履迹的忠实采集与描绘。

       作者通过万里寻踪,在结识友人的帮助下,寻找到其父亲生活和工作的轨迹和有价值的文物资料,并与认识其父亲的当地市民进行攀谈。尤令人感怀的是书中描绘作者及其家人到“敬爱的父亲、爷爷、曾祖父”墓前扫墓,用从广州带来的香火、一块钢板刻字的墓志铭、一本《鸿雁飞越加勒比》新书和糖果,拜祭黄宝世先生,并饱含深情地行三鞠躬礼的亲情场面,感人至深。其民族心神美德、祖系亲情灵脉,光耀海天之外。同时也拉近、连紧了异国“乡情”与本土“乡情”的血缘、亲缘至爱。令作者发出真情地感叹:《古巴,我的拉美家乡!》

       旋即作者又到哈瓦那唐人街去拜访中华总会馆和《光华报》报馆,到“旅古华侨记功碑”去瞻仰。又细致考察当地居民和新老华侨华人、土生华裔的生存情况。书中以“探寻之旅”、“丽岛友朋”等为专题章节,详细记录并多侧面描述了加勒比岛国古巴及其华侨华人的现状与历史。结识了诸多古巴朋友。诸如人物专题中广东女孩杨素明的古巴传奇、“千里单骑”走古巴、搜寻华人资献筹建博物群的陈建洪等等,都深情地展示了他《难解的古巴情结》。

        《古巴随笔》以平实的散文记事语言,娓娓亲切的叙事风格,不着雕饰夸张,或访谈、或探寻、或纪实、或感发,笔运灵活,天工自然。偶有幽默,不露声色。展示出他匠心独运的才气。这些都构成他将本书的亲情、情结升华为审美感受的文化能量。

       黄卓才的家族跨国旅游寻祖活动,开创了一个独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时代奇迹;同时,其作品《古巴随笔》在开启亲情文化情境上,又成为一个美学奇迹。“亲情”一般不被学界认为是美学范畴的话题。他只是人脉关联中常见的伦常关系。在现当代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中尤其如此。该两部作品的独创性、独到处,恰在于与此相反。

       他以众多人物的追寻描绘,在读者产生心灵共识与震撼的同时,凝铸成了独特的文化美学情境。并升华至《巴—中国紧相连》(记华裔画家陈国成语)的重大“家国”关系话题。同时,被学界誉为“填补了古巴当代华侨史的空白”。

       正如作者在书跋中写道,“这仅仅是追寻古巴华侨华人踪迹的第一步,我没有理由就此歇息。我虽无“雷霆不移”的“仁者之勇”,却有“广其学而坚其守”之心。我必须继续前行,到侨乡去,到古巴去,到友朋中去,到书丛中去,追溯,寻觅,挖掘……”

       作者在古巴的寻访期间,以其卓越的民间外交才能,广泛接触各界名要,结友甚多。文化使领官员、华裔侨领、知名作家、学者、艺术家,皆得其友善之情的深切交往。作者在其著作中也有言道,愿以此为中古侨界开启的文化交流搭建一个新平台,开展创意性工作。

       2016年曾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中拉文化交流年”;2017则是中国人抵达古巴170周年纪念年。本书得以在此期间面市,必将承接一定的社会使命。愿黄卓才教授彰起的古巴亲情文化热,为中国主流文化美学的复兴,掀启新的更为绚丽、开阔的篇章。

                            

           2016岁尾——2017元月

                                                              于暨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