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追寻前辈的足迹》

强颂今

 

早上7点,楚天旅行社一辆黑色的高顶奔驰披着亚太裔传统月的霞光,把我们一行十三位团员载进重走中太平洋铁路之旅。这是一次特殊而又意义非凡的旅行。开始报名的时候,组织者-侨路基金会就开诚布公说,这是一次艰苦的旅行。旅行的线路图上没有名胜古迹或者风光秀丽的景点,只有荒原、沙地、高山、人烟稀少的地方。但我们不是去探险,险早已被我们的华工前辈探了。160多年前,他们在那里修建了铁路。这条铁路至今还在繁忙地运行。我们今天是为这条铁路而去,是为追寻前辈的足迹而去。再说透一点,是为经历一次精神的陶冶而去。

我们的行程是从加州首府Sacramento的火车站开始的。这里是1863年1月8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包的大铁路西段动土开工的地方。如今,它看起来不时尚也不气派,有的人会觉得它土气,有的人会觉得它落后。但燃煤的火车头从十九世纪咣咣噹噹开来,开进我的眼帘,仍是那么稳重那么憨厚那么神采奕奕。它仿佛带来了前辈们的热情问候。

高顶奔驰沿着80号州际公路东去,一个小时后攀上了海拔五千英呎的内华达沙漠。我缓缓地转动脖颈,温柔地把我的视线搁在车窗外这片苍莽的土地。远处的山峰白雪皑皑,近处的荒漠沙砾黝黝,风在肆虐,掀起沙暴,在远处近处拽出一道道一幅幅淡黄色的帷幕。高顶奔驰疾驰在风沙中。不久天空挂下了雨线,又不久飘下了雪片,气温骤降,寒风刺骨。老天似乎用这个方法诉说当年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修建美州大陆的第一条铁路。

我们的第一站是小城Loverlock City 的 Franks Museum 。Museum 主人Larry夫妇在门口等待我们。老人80多岁,高个,瘦脸,目光深邃,岁月在他脸上刻下诸多皱纹,但他仍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满满一屋子的中国古董。这里有老人搜集的瓷盆碗盏,铜器泥塑,有在中国可能早已绝版的图书资料,可惜我们团里没有古董鉴赏家,说不出这些老古董的价值,但是,就听他滔滔不绝的讲解,便知这些物件个个都是无价的。老人说,小城附近有一条小溪,沿小溪走十个哩,能找到许多盆碗碎片。我抬头望向十哩处,大漠萧索,风咽草泣,遥想当年,应是更加不堪,心中陡增悲戚,那里就是前辈华工生活居住的地方啊。Larry小小的Museum里,集聚了历史的感喟与沦桑。站在这里,我的视力被压缩了,但我的想象却长了翅膀,飞向一百五十多年前。我对老人肃然起敬,他不只是在搜集华工前辈用过的器物,而是在寻觅华工当时的文化当时的精神,供我们后辈供所有美国人瞻仰!

我尊敬Larry, 不仅仅因为在内华达荒野地区他保存着这么一个藏宝丰富的Museum ,还因为他无偿地、长时间地守护着一个埋葬中国人的坟地。离他家约两个哩的地方,有两个坟场。一个里面树立着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碑石,看起来像个正规的墓园。另一个,用中国人的话说是乱坟滩,门口的木质标牌微斜,写着Chinese Cemetery。里边,没有坟墓的形状,没有树立的墓碑,Larry说,这里的地底下躺着二十多位华人先民,他们是谁?没人知道。许多年前,Larry 老人在坟场的入口处用磁砖搭起一个半人高的墓基,供他每年清明来坟场祭扫。墓基上酒杯酒瓶如新,看来今年清明,Larry 老人刚来和华裔先民们把酒言欢过。Larry一直陪着我们,看他做着和我们一样的祭拜动作,嘴里还念念有词,我心里一直在问,Larry 一个美国人,他怎么知道中国的清明?他怎么知道清明要扫墓?Larry 没去过中国,我想他对中国的认识,他Museum里这么许多中国的古董,极大的可能传承于他的父辈,或曾祖辈。当时的美国社会歧视华工,而Larry的祖先是社会上不多的几个能以平等心看待华工,并与华工交友的美国本地老百姓。 Larry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和老伴Carlo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生活在这个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的、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带。就是这么一对普通的美国老人在此地用他们对华裔的善良和友情,点亮了一支不灭的烛光。这高原的烛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穿越种族的藩篱,它不是很亮,却照得很远。

今天是Carlo的生日,我们的领队,记录片《回家》的导演周敏早就认识了夫妻俩,行前我们买了鲜花和蛋糕,一位团友还专门为Carlo订制了一双鞋子。我们鼓着掌,用英语和汉语高唱生日歌。内华达荒漠惊讶了,它的上空已很久没有回荡华裔的歌声,连鸟都停止了呢喃,连风都停止了呼啸,这么悦耳,这么动听,它们想知道是谁在唱歌。银发老人Carlo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她笑得那样愉悦,她说真想不到今年会有华裔朋友给她祝寿。看着老人吹熄蜡烛,我双眼擎起期待,但愿明年还会有,但愿人民之间的友情长存。

(2022年5月8日 日记 晴转多云转雨夹雪  重走中太平洋铁路之旅,旅行日记之一)

 

游记《祭奠前辈壮我行》

强颂今

 

昨晚约7点,高顶奔驰把我们送到了内州腹地一个叫Carlin的小城。我们直接去小城唯一一家中餐馆,Chin’s Cafe, 用餐。甫下车,团员即被刺骨的寒风袭击,各个冷得簌簌发抖,这时的室外温度已达零度,我们这个团不但从加州到了内州跨了州,还从暮春时节连跨了夏、秋两季,一路杀进寒冬。

可是,我们走进Chin’s Cafe, 只觉得一阵温馨的暖风扑面而来。老板娘丽珠用她的热情,用她山东人的淳朴,用她的笑脸笑语暖了我们的心。丽珠五十开外,约一米六的个子,细眉杏眼,唇红齿白,岁月可能被她的乐观打发,忘了在她脸上留下痕迹,满脸的笑容一点也不打折。

她就是记录片《回家》赞扬的英雄。我看过《回家》若干次,它恍如深奥而又贴切的寓言,总在我脑袋里翻过来复过去。如今,我心中的英雄从《回家》里走来,从现代版的寓言里走来,似曾相识,倍感亲切。就是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女性,促成了十三位先民的遗骨回葬Carlin的惊人之举。谁也没有吩咐她如此做,她与这十三位先民也非亲非故,她的思想也没有什么宏大的主义武装。但,她成就了一段必将载入史册的伟绩。我与她握手,与她交谈,想说一些感谢的话。她以一人之力,为我们全体华裔完成壮举。为此事,她曾同四任Carlin市长打过交道,曾化了近二十年时间,既出钱又出力地上下奔波,公书如山文牒似海,都没有难倒过她。我忽然觉得所有感谢的话是那样苍白,那样词不达意。我变得木讷,不懂得遣词造句。我心里有话说不出口,只觉得胸中起浪了,浪花溅出了眼眶。

今天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扫这十三位先民的墓地。当地一位退休女法官一直陪同我们,热情地讲解关于这墓地的前后故事。墓地不远,开车过去两分钟。丽珠大姐准备了水果、香蚀、鲜花,还有一瓶上等白酒。我们用中国传统的方式祭拜前辈们。环视整个墓园,十三位前辈的墓地最大,最突出,因此也最夺人眼球。一块浅黄色的、约一米二高的花岗岩巨石耸立在墓地中央,巨石上镶嵌着一块铜牌,铜牌上书:华人先驱魂归故里,华工英名留芳千古。接着是十行英语,记述了十三位先民回归故里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Carlin 居民对先民们的尊敬和敬仰,他们称这十三位先民是Carlin市最早的市民,因此也是他们的前辈。凝望墓碑,纪录片《回家》里的片段和细节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时光流逝,大浪淘沙,金子锃亮,心中的感慨与震撼无可言喻。

我们此次来的团友正好十三位,每人手捧三柱香,捧香向天,向前辈请安; 捧香面碑,心诚意愿; 捧香三拜,把祈祷奉献。

祭奠过后,我们去参观了Carlin Museum 。小城现有2095位居民。80号州际高速和美国横贯东西的大铁路和Carlin擦肩而过。这里曾是十九世纪淘金潮的起点,至今还有一家巨型金矿在这里运作,雇工达2500人之多。Carlin人尊崇华裔先民,不只停留在嘴上,而是见诸于行动。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Museum专辟一室,介绍华裔前辈的不凡事迹。点点滴滴,桩桩件件都是历史。Carlin人对华裔的尊敬和爱戴都淙淙流淌在他们对历史的回望中。华裔前辈曾在这里修筑过铁路,养护过铁路,铁路修建潮过后,还有四十多位华裔在这里定居,他们开垦了Chinese Garden,种出了Carlin少见的蔬果,供应Carlin的居民。我仿佛呼吸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空气,它仍是那样新鲜,令我清醒,浮想联翩。Carlin市只有丽珠大姐和她先生两位华人,Carlin Museum里的华人展品主要面向的是当地白人居民。这就是普通美国人的胸怀,对任何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作过贡献的人都给予认可和追崇,无论你是本地生的,还是远隔千万里的中国生的。滴水思源,不但中国人这么说,美国人也这么说,地球村上任何心中有公义的好人们都这么说。

高原的太阳幻化出多彩的光晕,浩然正气统治着天空和大地。人间永远是美好的,因为每天都有太阳给我们光和热。我们的车撒着欢,在阳光下奔驶,80号高速通向天际,我们又跨过一个州,进入了Utah州,今晚我们在Salt Lake City住宿。

(5月9日 日记 多云转晴  重走中太平洋铁路之旅,旅行日记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