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跨越时光的长河 -访哈蒙德城堡博物馆》

散文:《跨越时光的长河 -访哈蒙德城堡博物馆》

作者:雅兰(亭瞳)

      立秋时节,我们有幸来到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参加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这座城市古老与现代交融,拥有五所世界顶尖学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干净整洁的街道迎接着世界各地的艺术梦想者。

      电影节结束后,我们开启了波士顿的文化之旅。艺术博物馆收藏了近五十万件古代与现代的杰出艺术作品,讲述了人类千年的历史故事;漫步于张爱玲故居外,透过红色砖墙,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她的艺术灵气;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宏伟建筑和馆藏的万余册书籍令人惊叹不已;踏着瓦尔登湖畔的足迹,追随作家索罗的思绪;在《小妇人》作者的故居,亲身体验了她家庭生活中的欢欣与爱的浓缩。

然而,在波士顿的众多文化瑰宝中,有一处令我尤其难以忘怀的地方,它就是与欧洲中世纪的优雅和神秘紧密相连的哈蒙德城堡。与现代化的建筑相对比,哈蒙德城堡仿佛带我跨越了时光的长河,进入了一片欧洲的风景。城堡建于1926至1929年,是一座融合哥特复兴风格与中世纪欧洲元素的建筑杰作,既神秘又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堡外观以坚固的石材为主,屹立于面对大西洋的悬崖边,厚重的石墙和高耸的塔楼让人联想到欧洲的城堡建筑。尖拱窗、扶壁和垛口赋予了建筑典型的哥特风格,使得整个城堡显得庄严而宏伟。

      进入城堡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面向大海的石砌拱廊,透过拱形窗口可以俯瞰大海的白色波浪,感受到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这道海景拱廊不仅增添了空间的开放感,还保留了防御性的墙体结构,是哈蒙德对欧洲古典建筑的致敬,也是一种功能性的设计,让参观者在迈入城堡之前,能优雅地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所环绕。这种设计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展现了哈蒙德对建筑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巧妙应用。

     约翰·海斯·哈蒙德 (John Hays Hammond Jr.) 是这座城堡的主人和设计者。他是一位发明家和探险家,对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情有独钟,并将这种热爱融入了他自己的私人住宅和实验室。在哈蒙德的设计中,历史与创新交织,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

跨过由铁链牵引的吊桥和厚重的木制大门,进入城堡内部。高耸的拱顶与大堂中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交相辉映,营造出庄严而恢宏的氛围。城堡内部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彩色玻璃窗过滤着柔和的自然光,为空间带来了梦幻般的光影效果;复杂的木雕、石雕与铁艺门扇赋予了空间丰富的视觉层次感,也增强了城堡的沉浸感。

      城堡的居住空间通过一系列连接的走廊、秘密房间与螺旋楼梯,使得探索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乐趣。每当转过一个弯道,眼前总有新的发现,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历史的旅程。这种设计展示了哈蒙德对空间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性。

      作为建筑图绘制者,我尤其欣赏哈蒙德城堡的实用性与美学的融合。它不仅展现了哥特复兴风格的艺术魅力,还融入了哈蒙德自己发明的现代技术。这种科技元素隐藏得天衣无缝,几乎不为人所察觉,但它们与古老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显示了哈蒙德在设计上的前瞻性思维。

      哈蒙德不仅是建筑的设计者,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收集者。他购置了大量文物来装点城堡,庭院的一堵高墙上镶嵌着他从欧洲带回的墓碑,营造出一个法式浪漫乡庄的气氛。位于城堡中部的这个盖顶庭院种满了热带植物,环绕着游泳池,营造出湿润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弥漫着雾气的中世纪庭院之中。

      城堡内那架巨大的管风琴是由世界著名制造商历时十年打造,导游让观众来猜管风琴的管数,谁也没有猜中,它居然拥有8,400根管子,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之一。哈蒙德不仅是发明家,还是音乐爱好者,他常邀请世界顶尖的演奏家为宾客演奏,彰显了他对音乐与艺术的热爱。

      哈蒙德被誉为“一个活在过去的未来人”,这座城堡正是他内心矛盾与梦想的最佳写照。它不仅是居所和实验室,更是他心灵的归宿。

      作为博物馆,哈蒙德城堡如今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曾是A&E网络节目《美国城堡》和PBS Kids节目《Ruff Ruffman》的取景地,甚至为HBO的《权力的游戏》私人观看派对提供场所。这座城堡也是许多电视广告和特别节目的拍摄地,成为了现代媒体文化的一部分。

       站在城堡的最后一段走廊,我感受到时间的沉淀与建筑的灵魂。作为一个在建筑领域耕耘了近二十年的人,这座城堡不仅让我欣赏到哥特复兴风格的辉煌,还让我深刻体会到建筑师内心深处的追求:艺术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历史与未来的交融。

      哈蒙德将他的灵魂注入了这座城堡,赋予它独特的情感与生命力。而我作为参观者,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城堡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扇窗户、每一段螺旋楼梯,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而我,站在这里,仿佛与哈蒙德先生的心灵产生了某种对话。

      当我驻足回望这座城堡时,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不同时代、风格与技艺的完美交织。哈蒙德通过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延续与跨越,也让我更加坚信,建筑不仅是石材和工具的堆砌,而是一代代建筑师心血与梦想的凝聚。它是我多年对建筑艺术追求的缩影,是我对历史、艺术与生活的热爱共鸣

 

首发于《世界日报》副刊

随笔《园艺俱乐部-自然的馈赠》

刘雅兰(亭瞳)

      秋风轻拂,细雨霏霏,落叶在空中悠然翻飞,橘红与褐色交织成浓浓的秋意。我冒着雨跑下阳台边的楼梯,在后花园里,剪下几朵盛放的波斯菊。白色、粉色和紫色的花朵,在雨中绽放着灿烂的笑颜。

      这些波斯菊来自女儿送我的野花种子。它们在花园边缘播种下,整个夏天生机勃勃地抽枝展叶,直到秋天才姗姗开花。正巧赶上今天的园艺活动,我将花儿们剪下,带上路。

      来到巴克湖社区中心(Buck Lake Community Center),见两位夫人站在瓢泼大雨中,正盯着湿漉漉的路面上蠕动的巨型蚯蚓讨论着。她们说这是入侵物种,必须消灭。一位夫人甚至直接伸手拈起它,毫无畏惧的模样让我暗自佩服。

      走进社区中心,我告诉前台的夫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活动。她热情地带着我,向周围的其他女士介绍。活动尚未正式开始,但大厅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园艺爱好者。他们带来了从自家花园剪下的秋季花卉,一旁的长桌上还摆满了各色点心和水果,热闹而温馨。

      大厅旁有一间展示小屋,里面陈列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工作品:节日贺卡、迷迭香草籽、花园摄影明信片,还有用贝壳制作的小装饰品。看着这些精美的制作品,我不由自主地挑选了几样。不一会儿,手里已经抱满了礼品。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女士,将一个大文件夹往我怀中一塞,说:“这是给新成员的资料。”

      怀抱着这些东西,我赶紧找了个座位坐下整理物件。在我面前出现了一条由灰白长发蓬松编成的美丽辫子,下面扎着蓝色的细绸带,如同一件雅致的艺术品垂在背后。我忍不住轻轻拍了下这位夫人的肩膀,赞叹她的发型之美。她微笑道谢,我们一来二去便熟络起来,我也挪至她身边坐下。隔着几把椅子,一位老朋友向我挥手,她还带来了自己的女儿。她的女儿是花艺师,同时经营着一个农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活动开始,俱乐部负责人简要地讲解了如何适当使用花瓶插花,并要求传递一个牌子,上面写着:Gardener Wanted (must look good Bending over),全场一片哄笑声。随后主讲人登场——一位来自英式花园的园艺师。他瘦小的身材,黑发,谦逊而温和的笑容令人印象深刻。今天,他为我们演示如何用花卉装饰节日餐桌。

      红色桌布铺在长桌上,他将一个白色立式花瓶放置中央,缓缓说道:“装饰桌台时,要把桌面想象成一片自然生长的植物世界。”他开始在桌面摆放上几只带苔藓的松枝、一只白色的南瓜和由枝条编制成的鸟巢,然后他拿起一束木兰花枝,将其插入花瓶,作为装饰的中心。随即,他挑选我们带来的各种花枝,说:“装饰时要顺应花枝的自然形态,做到画龙点睛,追求简洁和精致。”

      接着,他熟练地将红色的法国海棠果枝斜插瓶中,使其与墨绿色的木兰花叶交相辉映;紫红色的绣球花环绕其间;橘黄色的雏菊和深红的枫叶相伴点缀其外。他用手指细心地展开一个个玫瑰花瓣,将这些橘红色的,带着香槟喜庆色彩的玫瑰插在绣球花上端。最后他用干草枝来点缀在花束之间,如同花丛中飞溅出的喜庆火花,使整体呈现出一幅秋季的田园画卷。他充分利用了所有的天然素材,打造出一张既野性又优雅的节日餐桌。

      幽默风趣贯穿讲演过程,台上与台下人们相互交流花艺的经验,园艺师还去品尝一颗海棠果,随即露出苦涩的微笑。整个演示如同一场视觉盛宴,既温馨又充满灵感。听着园艺师娓娓道来,我仿佛展开了翅膀,在自然中追逐艺术的幻想,从秋天的花枝中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正如他所说,自然的馈赠,就是生活中最温暖的诗篇。

11/15/2024,写于Kingston, WA

随笔《金华昌店的时光隧道》

雅兰(亭瞳)

      那天清晨,阳光透过蓝山的缝隙洒下,薄雾轻柔地盘绕在约翰迪河上空,仿佛历史的低语在耳畔轻声回荡。我们来到俄勒冈州东部城市--约翰迪(John Day),一个仅有2000人口的小城市。草莓山与蓝山环抱的这个小镇,看似平静如水,然而在这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深藏着一段关于移民、奋斗与坚守的悠久历史。

      当我们踏入这间看似普通的小博物馆时,光阴流转回逝去的时光。墙上挂着微微泛黄的老照片,仿佛那些久远的日子,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橱柜里陈列的器物让时间停滞,拉着我们回到了一百年前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十九世纪的华人劳工的历史,一个被称为“老虎街”的地方。华工们在极其艰苦、简陋且备受败血病肆虐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开挖金矿、铺设铁路。他们被剥夺去任何人权,被残酷地奴役着。在铁路完工时,站在火车头前欢庆的人群里,看不到任何他们的身影。而由他们铺成的铁路却给这个小镇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1860年,在俄勒岗州东部的峡谷市(Canyon city )发现了金矿,数百名华人翻山越岭来到那里,怀揣着梦想与希望。但一场大火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被重新安置到约翰迪这个偏僻的小镇。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迁移到此,华人人口一度增加到近2000人,成为了当时全美第三大唐人街—老虎街。

      1888年,两位来自广东的华人——伍于念(Doc Hay)和梁安(Lung On)合伙买下了一家杂货店,命名为金华昌店(Kam Wah Chung and Co.)。这家店不仅为当地的华人提供生活必需品,还成为了他们的医疗中心和栖息之地。

      梁安精通中英双语,他为华人和当地白人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还成立了约翰迪的第一家汽车交易和服务公司。他从香港进口商品和药品,在禁酒期间还从加拿大偷运威士忌。至今,楼上仍然保留着那些酒罐。此外,他在俄勒冈、华盛顿和加拿大都有房产投资,成为了当地非常成功的生意人。

      伍于念因为视力弱差,专注于为人看诊治病。他的棕黑色草药汤虽苦,却在治愈败血病上疗效甚佳,至今仍有一些当地白人清晰地记得喝过的药汤苦味。依靠着中医技能,他给予了劳作的华人一些医疗保障,这在1928年青霉素问世前,能够使用中药来治理疾病,为许多华人包括当地的白人带来了福音。在展览橱窗里可以看到,人们用英文写给他的感谢信卡,还有超过2万美元的未兑现支票,仍静静地存放在小木箱里。他精读易经,常常给人算卦卜命,人们送给了他一个亲切的名字:喜大夫。他亲切的笑容和善解人意的关怀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欣慰和温暖。

      当导游带领我们进入金华昌店时,低暗的光线与扑鼻的草药味,瞬间将我们带回昔时世界。木架上的药盒子依旧整齐排列,所有盒上的标签字体清晰地显示出药品的名称,一瓶用威士忌浸泡的整条蛇液并列其中。货架上共有500多种药物,展管人员仅仅能够翻译出来260种。现在俄勒冈州政府派出专门人员在与大陆的中医专家一起来研究分类他们所留下来的药品,合作探讨中药对疾病的用途。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喜大夫仍坐在小木桌旁给病人切脉,轻声闻讯病人的感受的景象。每一株草药,每一只药罐,仿佛都承载着一个个无声的故事。仍摆放在桌上的那些干枯的熊掌、鹿角、沾满尘土的药材,陈述着这家小店曾经的繁忙与兴盛。

      一把用蛇皮包裹底部的二胡悬挂在药房的墙上,角落里还有一台老式的立式音响。桌上一些娱乐的扑克牌和棋子仍满载尘灰地散放在那里,犹如还在闪现着那些华工们在这里聚集、排遣寂寞和辛劳的时光。可以想象,经过了一天辛苦的劳动后,他们会来到店里,忘记异乡的艰难,与朋友们分享短暂的欢乐时刻。

      在这片荒凉的异国土地上,华人们聚拢在这狭窄的空间里,讲述家乡的故事,喝着苦涩却治愈的草药汤,忘却了生活的疲惫。二胡的轻柔旋律回荡在空气中,他们在一起,彼此支持、彼此安慰,在这低矮的屋顶下找到了心灵的栖息。

      这不仅仅是一家杂货店和药店,更是一个温存和善的港湾。远离家乡的华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对于那些远离故土、语言不通、饱受歧视的华人来说,金华昌店成为了他们相互依靠、相互关爱的地方。它不仅承载着华人的故事,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交汇。

      1940年,梁安去世,当伍于念最后一次关闭这个陪伴了他60年的小店时,他也将一段传奇封存。1950年,喜大夫在波特兰去世。两人最终都选择安葬在约翰迪。他们将金华昌店的产权转交给了当地政府,店内的一切设施和物品依然保持着1948年喜大夫离开时的原貌。1969年,金华昌店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今天,走进金华昌店和博物馆,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动,那些未兑现的支票、感谢信、草药架上的灰尘,无声地讲述着华人劳工在这片土地上艰难却坚韧的生活。

      2010年,这段华人移民的传奇故事被俄勒冈公共广播(OPB)拍摄成纪录片,并获得艾美奖提名。金华昌店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见证着移民的艰辛与坚韧。在这里,华工们的汗水与泪水仍然无声回响,而他们的勇气与希望,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脉搏。站在这些微尘覆盖的药架和古老物件前,我们不仅仅在追忆一段历史,更是在聆听一种永恒的精神:即便身处异乡、背负重担,他们依然用双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跨越文化、奋斗不息的人。

此文章2022年在世界日报上下古今版发表

 

 

              

散文《小小的蜂鸟》

刘雅兰(亭瞳)

 

      走进当地的一个杂货店,我在货架上选了一个蜂鸟喂食瓶。能装下两杯水的红色玻璃瓶,倒插在扁形的底座上,底座是由涂漆的金属壳和红色的硬塑料托盘组成。金属壳上有五个花瓣模样的红色小铁皮花,花心中有一个圆圆的小孔。蜂鸟们用它们长而弯曲的嘴伸入小孔,去汲取甜甜的蜜汁。托盘上还带有一小围圈供鸟儿们坐落下来,尽情地享受它们的美食。

      喂食瓶很让人满意,我随手拿了一袋制作花蜜的粉末来到柜台前,在我前面的一位男士推着一个装载着两袋50磅重鸟食的小购物车。

我不禁感叹:“好多的鸟食!”

他回过头来有些腼腆地笑着:“是呀,它们吃食如同猪一样。”

柜台里的女人说:“都是为了我们Kingston 鸟。”

我问:“什么鸟是Kingston鸟?”

她笑了:“所有在Kingston的鸟,人们肯花上百美金去喂它们。”

      那个男士见我手中的那袋花蜜粉,就说不必用它。我在讨教如何配制花蜜的方法时,刚刚入店的一位老人上前抓住我的肩膀很郑重地说:“一杯水配1/4杯的白砂糖,鸟儿们会很感激你的。”他们热情地帮助我,可见这里的人们有多爱这些Kingston的鸟儿们。

      先生在阳台上安装了一个带着挂钩的金属杆子,我将装满白砂糖水的喂食瓶挂在上面,然后我们回到餐厅里,隔着玻璃窗坐等着蜂鸟的到来。一整天过去了,鸟没有来。

      第二天清晨,屋外开始飘飞着细雨,天空灰蒙蒙的。在我呆呆地望着那个红玻璃瓶时,一只绿色蜂鸟突然快速飞过瓶子,马上它又飞回来,长长的嘴插入一个红色的小铁花心中,两只小翅膀急促地煽动着,嗡嗡的声音隔着玻璃窗也能听见。此时,另一只蜂鸟飞落下,站在底座的围圈上,将嘴深深地插入另一个小铁花孔中。

      不一会儿,红色的瓶子已经被10多只蜂鸟包围着,底座的小围圈上落着七八只蜂鸟,它们轮流地分享着那些红色的小铁花,四周是飞舞等待的蜂鸟们,还有几只开始对飞来的同胞们发起攻击。顿时,嗡嗡声,唧唧咋咋声,鸟儿们上下飞舞,横竖追逐,好不热闹!

      在中美洲的神话故事里,蜂鸟是神最早造出来的鸟,它们不同于其它鸟,身体很小,仅有色泽单调的绿色羽毛,长长的嘴不同于其它的鸟。蜂鸟因自身的差异,所以非常抑郁不乐。于是其它的鸟们贡献出它们鲜艳的羽毛来装饰它,神看到这个被装饰出来美丽的小鸟,说让它从此拥有这些美丽的羽毛,并命名它:“Tsunuum”,如同人们能够感觉到那瞬间掠过的疾风一般。

      我们识别出它们有四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安娜蜂鸟(Anna),它们的个头仅有乒乓球一样大小,雌鸟色泽灰绿,雄鸟有着彩虹般的粉红小脑袋,叫声清脆响亮。冬季时它们不随其他蜂鸟南迁,一年四季都在这里生活。

      考乐谱蜂鸟(Calliope)的体形很小,四英寸以下,雄鸟喉咙上有着长长的洋红色羽毛,身体呈金属绿色,白色羽毛覆盖着胸部,雌鸟的白色喉咙上有小小的黑点,胸部呈白色或是血黄色。

      黑脖蜂鸟(black-chinned) 在喉咙上有深紫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放着紫红色的光芒,白色的胸脯和黑色带着白色尖顶的鸟尾,飞在空中时尾巴如同一个打开的黑色带着白边的小扇子,像个小精灵一般。

      最漂亮,也是最霸道的是孺佛士蜂鸟(Rufous),它们不同于其他有着绿色背部的蜂鸟,孺佛士的背部和腹部两侧呈现明亮的铜橙色,美丽的红橙色的彩虹喉咙,白色的羽毛点缀在眼睛后和胸脯上。它们的占有欲很强,通常守卫在喂食瓶旁,不允许任何其它的蜂鸟靠近。它们在春天时繁衍后代,所以整个时期,其它的鸟儿们在它的追逐下落荒而逃。有时我真想冲出去,告诉它这里有充足的食物,不必那么鲁莽。但是我跑到阳台上时,它也飞跑了,愧疚之极的倒是我,可怜天下爱鸟的人们。

      伺候这些蜂鸟不是很轻松的,夏天时要每天晚上将瓶子收回屋中,以防其它昆虫爬进底盘,还要在酷热天气时,保证水的质量。冬天时,要及时清理底座上的雪,还要保证瓶子里的水不要被冻住。据说蜂鸟们冬季睡眠时可以绛低自身的温度,但人们必须要保证它们睡醒时有着充足的食物,否则鸟儿会在一两小时内被冻死。有时真是手脚忙乱地保证这个,保证那个,不停地为它们服务。

      今年,我们购买了两个瓶子,说明书上说这是世界第一的蜂鸟食瓶。每一只瓶子能装一杯水,小巧得如同蜂鸟一般。整个底座由红色的硬塑料制成,不会再有铁锈的烦恼。我们将悬挂花篮的钩子装在两根木杆上,涂上防水的黑漆,把它们安装在阳台上,一个在北边,一个在南边,这样蜂鸟们就不再会打架了吧。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加入了爱鸟群族的行列,都在静候着鸟的到来。

 

9/12/2024, 写于Kingston, WA

 

 

散文《农贸市场中的白衣少女》

作者:刘雅兰(亭瞳)

 

      那天, 北上去看在学府的女儿。城市位于华盛顿州的最北部,西面是贝林翰海湾,北面与加拿大接邻。大学的校园依山而建,传统砖瓦建筑的校楼、图书馆和学员宿舍隐蔽在浓郁的树林中,静卧在校园中占地180英亩的森林植物园,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美丽公园般的生活环境。我们共享午餐后,决定去临近海边的农贸市场。

      阳光明媚,海风徐徐吹拂,周末的人们来往在摩肩接踵的市场里。台桌上摆放着品种繁多的西红柿、五彩的胡萝卜、绿色和褐色的各种蔬菜和瓜果。一瓶瓶琥珀色的蜂蜜液体映衬在阳光下,装在方正纸盒中各种奇形怪状的新鲜野生蘑菇及一些纸袋中被晒干的蘑菇。色泽鲜艳的水果绽放着诱人的光彩,走过时即可嗅闻到沁心的果香气,它们都是来自农户们的果园里。鲜花摊向来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人们手捧着美丽的花束,带着满面轻快的笑容走过,我的心也随之荡漾起来。

      在摊位尽头的一片空地上,坐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短短的深色头发卷曲在耳边。她身着白色长袖衬衫和白色长裙,她双眼紧闭,瘦长的手臂怀抱着棕红色大提琴。白净的脖颈紧贴在琴头上,纤细的手指在指板上轻巧地拨动。优雅的右手臂平行伸展开来,弯翘的手指娴熟地握着弦弓在绷紧的琴弦上有节奏地点着、拉着。她的全身心投入在抒情的旋律中,琴声优柔婉转、低沉而深厚悠长。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她,合体的衬衫显露着她清瘦的身体,隔着薄薄的白色布料可以窥见到她的肌体随着音符转动起伏。长长的白色裙子盖住了她的双脚,琴箱贴靠着右腿,左腿向后弯弓着,像是在给足全部的气力,宛如一座完美洁白的雕塑。她在这里营造出一个无暇的意境,宛如一个下凡的天使,为人们带来天籁般洁白宁静的氛围。她的乐声柔和安详,动人的旋律在平静中带着起伏的甜美,追随着和煦的海风在市场中回旋着。

      这是一首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写下的唯一的大提琴曲,献给德国著名的大提琴家费特珍哈根的一首极其优美的作品。在18世纪的欧洲颇为流行洛可可(Rocaille)艺术风格,它在音乐主题上体现出简单、清晰、平稳、纯净的意境。柴可夫斯基采用了莫扎特的轻快、华丽、温文尔雅的风格,而主旋律以俄罗斯的温柔及恬静风格为主,整个作品使人感受到了诗一般的情境并具有女性的柔美感。这是一首技巧难度极高的大提琴作品,女孩子将这个曲子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流连忘返,充分体现出她一颗少女之心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的追求。

      我们经常去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带孩子去听众多年轻艺术家们的表演居多,他们高超的艺术天赋和大师级的声调总是令人感叹不已。从女孩子的芳龄来看,她一定是大一的学生,完全可以预见她的未来一定会在世界级的表演艺术学校里深造。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在音乐会场上再次见到她。舞台前排的她,依然身着白色衣裙,怀抱棕红色大提琴,在雄壮的交响乐的伴奏下,她为我们这些音乐的爱好者们弹奏《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此文于4月11日在世界日报家园版发表